本報記者 昌校宇
北交所開市腳步漸進,從制度框架到規則細則,“北交所施工圖”無不彰顯着這是一個為創新型中小企業量身打造、與滬深交易所錯位發展的新天地。
中信建投投行委委員、董事總經理李旭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北交所服務對象為創新型中小企業,強調企業的盈利能力、成長性、市場認可度、創新能力,在上述能力中只要有一項較為突出且符合“市值+財務”上市標準中的一套即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則對技術與行業要求更高。在範圍方面,北交所上市企業比“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更寬、更廣,更符合“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內涵。
北交所上市標準與專精特新
強調維度不同
根據《北京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徵求意見稿)要求,企業發行上市需滿足四套“市值+財務”標準之一,即預計市值不低於2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不低於1500萬元且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於8%,或者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2500萬元且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不低於8%;預計市值不低於4億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平均不低於1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增長率不低於30%,最近一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正;預計市值不低於8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2億元,最近兩年研發投入合計佔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合計比例不低於8%;預計市值不低於15億元,最近兩年研發投入合計不低於5000萬元。
“北交所上市標準包括市值和財務標準。遵循市值和財務穩健性要求高低匹配的原則,兼顧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和不同行業企業,設置四套准入條件,企業符合其中之一即可。”李旭東表示,其中,標準一為“市值+淨利潤+淨資產收益率”,主要遴選盈利能力強的企業;標準二為“市值+營業收入及其增長率+現金流”,主要遴選高成長性的企業;標準三為“市值+營業收入+研發強度”,主要遴選具有較高市場認可度的創新企業;標準四為“市值+研發投入”,主要遴選市場高度認可、創新能力強、可能尚未盈利的企業。
李旭東認為,具體指標數值設置上,考慮到企業從創新層到北交所遞進發展的路徑設置,相關指標既相互銜接,也有所差異,與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經營特點相匹配;指標要求總體上低於科創板上市條件和創業板公司平均水平,體現與滬深交易所錯位發展的定位及層次銜接。
研究各地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認定要求可以看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強調的維度與北交所上市標準不同,對企業的技術與行業要求更高。
例如,申報北京市2021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需同時滿足四個“硬指標”,其中之一便是“符合北京市城市戰略定位和產業發展政策,優先支持十大高精尖產業和硬科技產業”。五個創新能力要求也是“必考項目”,首個條件即為主導產品屬於產業鏈“卡脖子”環節,或屬於關鍵領域“補短板”,或屬於填補國內(國際)空白,或有效實現進口產品替代。(最終根據企業填報具體情況,由第三方機構進行評價)。
申報上海市2021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則對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四個專項條件有明確要求,包括上年度主營業務收入佔營業收入比重達70%以上,在行業細分市場領域內處於全市前三位或全國前十位;近兩年營業收入或淨利潤的平均增長率達到5%以上等。
李旭東表示,創新型中小企業並不等同於“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只有符合“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四個特徵,且滿足各地規定的財務指標等條件的企業,才屬於“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此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各細分行業中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佼佼者,是完善供應鏈解決“卡脖子”的優秀代表,是我國眾多中小企業的“塔尖”。北交所是要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既要服務位於“塔尖”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也要服務位於“塔基”的眾多其他創新型中小企業,這也是“主陣地”的應有之義。
北交所後備上市企業
儲備充分
據全國股轉公司公佈的數據統計,截至10月20日記者發稿,新三板掛牌企業共7249家,包括精選層66家、創新層1247家、基礎層5936家。其中,66家精選層掛牌企業中,有62家以標準一進入,2家以標準四進入,另外2家分別以標準二和標準三進入。
對此,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夥人常春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顯示出四套標準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其中,多數企業以淨利潤標準要求進入精選層。
此外,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剔除市值標準和合格投資者人數限制,基礎層和創新層掛牌公司中符合北交所上市標準的公司數量分別為:標準一1054家、標準二430家、標準三107家、標準四251家,剔除符合多套標準的公司的重複數據後,合計為1407家。
在常春林看來,北交所定位於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未來上市公司由創新層公司產生。目前創新層、基礎層符合四套財務條件的公司數量充足,説明北交所後備上市企業儲備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