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濟指標持續改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4.4%;服務業生產指數由負轉正同比增1.0%
國家統計局公佈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總的來看,5月份主要經濟指標持續改善,經濟運行延續復甦態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從5月份數據來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繼續顯現,積極因素逐步增多,經濟繼續呈現恢復態勢,總體上符合預期。
新京報訊 昨日,國家統計局公佈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總的來看,5月份主要經濟指標持續改善,經濟運行延續復甦態勢。
從主要指標來看,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增速比4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由4月份下降4.5%轉為同比增長1.0%,由負轉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973億元,同比下降2.8%,降幅比4月份收窄4.7個百分點;貨物進出口總額24696億元,同比下降4.9%,其中出口保持增長,貿易順差繼續擴大。
民生方面,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4%,漲幅比4月份回落0.9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8%。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比4月份下降0.1個百分點;1-5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460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37萬人。
企業復產持續推進,國家統計局快速調查顯示,5月底6月初,規模以上工業、建築業、服務業達到正常生產水平一半以上的企業比重,分別比4月底提高2.9、9.2、7.5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從5月份數據來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繼續顯現,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全面推進,生產需求繼續改善,就業物價總體平穩,積極因素逐步增多,經濟繼續呈現恢復態勢,總體上符合預期。
■ 解讀
二季度經濟能否轉正取決於6月份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儘管5月份主要指標繼續改善,但從當月看不少指標低於上年同期水平,從累計看多數指標仍在下降,表明疫情衝擊損失尚需彌補,經濟還未迴歸正常水平。
但從二季度情況來看,隨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現,生產需求持續改善,積極因素累積增多,包括規上工業增加值、服務業生產指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指標與一季度相比明顯改善。
付凌暉認為,二季度經濟恢復既存在有利因素,也面臨困難挑戰,經濟增長能否轉正還要看6月份經濟恢復情況如何。
分析後勢,付凌暉表示,我國推動經濟持續復甦具備較好的基礎和條件。一方面,經濟穩步復甦態勢明顯。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有力有效,工業服務業實現增長,消費投資降幅持續收窄,市場預期總體穩定。另一方面,宏觀政策效應繼續顯現。比如,今年為企業新增減負預計超過2.5萬億元,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等,這些政策將繼續支持後期經濟恢復。此外,新動能在持續壯大。數字經濟全面提速,智能化、科技型產品較快增長,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網絡問診等快速擴張,無人零售、直播帶貨等新模式不斷湧現,這些都將有力支撐經濟發展。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5月份,商品零售28959億元,同比下降0.8%,零售額接近去年同期水平,但餐飲收入仍同比下降18.9%,具有較大修復空間。在不出現國內疫情大面積二次暴發的情況下,未來消費有望繼續改善,主要原因在於餐飲與限額以下商品零售距離疫情前的正常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隨着消費者恐慌心理逐漸退去,未來這部分消費仍有補償式修復空間。
潘向東認為,在純內需和政策支持下,基建與房地產投資或將推動投資增速繼續恢復。目前而言,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房地產與基建投資率先修復,主要原因是疫情好轉後,建築業趕工加快,加上貨幣政策極度寬鬆以及財政政策力度加大,房地產與基建單月增速回到相對正常的水平。
■ 回應
“6億人每月人均收入1000元”有數據印證
“6億人每個月人均收入1000元”近期引起熱議,付凌暉解釋數據來源,“6億人每個月人均收入1000元”可以從全國住户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數據得到印證。
按照住户收支調查,全國家庭户樣本可以分為五個等份,分別是低收入組、中間偏下收入組、中間收入組、中間偏上收入組、高收入組,每等份各佔20%。其中,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户數佔全部户數比重為40%。
根據2019年相關數據,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共40%家庭户對應的人口為6.1億人,年人均收入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其中,低收入組户月人均收入低於1000元,中間偏下收入組户月人均收入高於1000元。
付凌暉表示,這些數據反映了黨的十九大所指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反映了我國的基本國情。
“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廣大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相當一部分居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任務十分繁重。同時也應當看到,隨着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低收入和中間偏下收入羣體轉化為中等收入羣體。我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發展未有窮期。”付凌暉説。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潘亦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