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一個個呆萌可愛的玩具,創造了一次又一次“不可能”。
近日,泡泡瑪特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首日上漲79.22%,市值逼近千億港元。上市之前,泡泡瑪特創造了驚人營收和淨利增幅。更可觀的是,營收大幅增長且毛利率提高的情況下,泡泡瑪特的銷售成本還能從2017年的32%降低到2019年的21.5%。
一邊被質疑,一邊被封神。這家在新興消費市場受到熱捧的明星公司,顯現出極其矛盾和複雜的面孔。彷彿Molly真的有魔力,從外表上看,這個噘着嘴唇滿臉不高興的小女孩,看上去似乎不太討喜。但就是這個表情傲嬌的小女孩像泡泡瑪特的精神象徵,執拗地在線上零售的風口裏,走出線下零售的“春天”。
從一傢什麼都賣的文具雜貨店,到成功創造寶藏IP,再到赴港上市,泡泡瑪特的十年既充實又魔幻。泡泡瑪特的成功有自己的天時地利。有人將抽盲盒粗暴歸結為“智商税”或是“割韭菜”,但願意為此買單的人並不佔少數。收集這些娃娃的快感,很快在新興市場變現,手辦與潮鞋電競一起,成為年輕人最“燒錢”愛好。
和泡泡瑪特一樣,年輕一代愛我所愛本就不在意外界的眼光。泡泡瑪特被無數投資人拒之門外,他們並不理解年輕人行為模式,更不會理解背後的成因與訴求。炒鞋炒盲盒的行為在他們眼中荒謬又愚蠢,卻衍生了足以讓他們“搞不懂”的大生意。
近年來,潮流圈締造了不少印鈔機神話。限量版球鞋、藝術家限定配飾、漢服、以及玩具。進一步可有收藏價值,退一步可等升值轉賣,在二級市場一片繁榮。它們都有自己風起雲湧的江湖,而泡泡瑪特不過是踩中了其中之一。
短命,做不大?泡泡瑪特一路披荊斬棘,泡沫論也如影隨形。在這一點上,竟然和剛殺入潮玩界,又恰好剛赴美上市的名創優品有幾分相像。無論是“小商品”起家的名創優品還是現在的泡泡瑪特,都暗示了類似口紅經濟學的“悲觀”。這些人並非社會上真正的富有人羣,他們收入雖然有限,也不會購買大額固定資產,品味和格調卻依然保留,會去追捧自己喜歡的東西,以此慰藉心靈。
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所描述的“口紅經濟學”,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慾望,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更何況泡泡瑪特盲盒裏未知的小娃娃,名創優品裏數不清的小玩意呢。
泡泡瑪特一直在營銷所謂“未知的驚喜”,而泡泡瑪特自己就是也是其中之一。它雖然是盲盒風潮的締造者,但並非盲盒的發明者。誰是下一個Molly,泡泡瑪特的魔力還能持續嗎?
北京商報評論員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