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新發展格局”,“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如何破題?

新京報快訊(記者 姜慧梓)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會議同時分析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其中明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國內大循環”已經成為近期熱詞。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認為,這是我國基於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作出的一個重要決策,也將成為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的新命題。

“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緣何成為新命題?

分析背景,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

對此,“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白景明認為,疫情給世界經濟運行和發展帶來明顯衝擊,抑制了世界經濟增長,包括髮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在內的國際需求大幅減少。同時,疫情也使得原本國際經濟運行中就存在的矛盾更加凸顯。

從國內來看,疫情對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了較為明顯的衝擊,但隨着近幾個月經濟數據回暖,整個上半年國內經濟呈現趨穩向好態勢。

同時,我國擁有14億人的消費市場,人均GDP跨過1萬美元門檻,消費已經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

但是,現階段我國供需兩端還不匹配,直接帶來的影響是購買力外流。“很多國外的產品或者外商企業在中國市場很受歡迎,這説明國內企業的供給跟不上市場需求,供給能力尚有完善空間,14億人的消費潛力仍有待釋放。”

白景明認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如何破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如下表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民生導向,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

“三駕馬車”中,投資和消費分別站在供需的兩端,如何實現二者的結合與促進,昨天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明確要求。

“要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克服疫情影響,擴大最終消費,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條件。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實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羣、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白景明認為,“題眼”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對14億人的大市場,我們的供給側需要根據需求來調整規模和結構。”

具體來講,首先要開拓市場,特別是有着極大潛力的農村市場,新能源汽車下鄉、家政下鄉等都是重要舉措。

同時,發力“兩新一重”,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讓內資企業的產品佔領國內市場,也便於一些外貿出口企業將產品轉內銷。

此外,要通過深化改革破除經濟增長的阻力,比如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等,避免因為制度的不合理而抑制需求增長。

“國內國際雙循環”如何實現?

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

白景明認為,疫情對國際貿易帶來的衝擊以及逆全球化現象無須諱言,一些發達經濟體的需求在減弱,但是我們要看到,國際上的其他市場仍有潛力。

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2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2%,降幅較前5個月收窄1.7個百分點。6月單月,進出口雙雙出現正增長。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李魁文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好於預期,總體逐步回穩。

在“雙循環”方面,白景明認為,要注意開拓新興經濟體和欠發達經濟體市場,進一步擴大和加強與其的經濟往來。比如,目前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與中國貿易合作的結構更為優化,雙邊貿易合作持續深入,未來具有很大潛力。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孫國君曾表示,中國擴大內需的市場是面向世界的大市場,擴大內需的最終目標不僅是給國內企業帶來福祉和機會,也能給各國企業帶來機會。因此,擴大內需和擴大外需要相互促進,內外需兩個市場要相互融合。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危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央提“新發展格局”,“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如何破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