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依然嚴峻複雜的形勢下,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減量發展的背景中,北京全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萬億元。這意味着北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取得新成效,也顯示出北京城市發展邁上新台階。在機遇把握中培育新潛力,在創新引領中釋放新動能,在科學施策中激發新活力。“4萬億之城”以釘釘子精神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必將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1月19日,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佈2021年北京市經濟運行情況。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269.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5%。“4萬億之城”折射出北京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紮實戰果,彰顯了北京立足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
從199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千億元,到2007年超過萬億元,北京經濟總量持續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分別用6年和5年時間邁上2萬億元和3萬億元台階,而從2018年的33106億元,到2021年超過4萬億元,僅僅3年,北京就成為全國首個地區生產總值進入4萬億元的城市。在新冠疫情依然嚴峻複雜的形勢下,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減量發展的背景中,北京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民生保障堅實有力,成績來之不易。
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萬億元,意味着北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取得新成效,也顯示出北京城市發展邁上新台階。發展潛能儲備的持續釋放,創新動能的加速轉換,讓北京平穩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理解“4萬億之城”來之不易,我們應當對北京城市發展經歷的轉變有全面的認識。2017年9月,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獲得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覆,確定了首都規劃發展的新藍圖,北京成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引導城鄉建設用地規劃減量,實施新修訂的新增產業禁限目錄,健全一般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退出機制,一系列減量措施,促使北京加快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轉變。
嚴峻挑戰之下,北京清醒地認識到,減量發展既是北京緩解“大城市病”的需要,也為北京高質量發展打開了空間。只有讓“高精尖”產業進得來、穩得住,才能使北京不致因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疏解退出帶來經濟發展滑坡的負面效應,才能倒逼北京不斷提高發展能力,始終追求高質量發展。
北京做到了。從2021年最新統計數據看,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行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0866.9億元、8739.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4.2%和14%。工業機器人、智能手機、集成電路等高技術產品產量增長15%以上。高精尖產業已經成為引領北京新發展的“領頭雁”。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6251.9億元,比上年增長13.1%。5G、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加速建設。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為北京注入了源源不竭的新動力。超過30%的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發費用增長,接近30%的有效發明專利增幅,折射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正在為北京發展蓄力新優勢。
北京還以“兩區”建設服務新格局,以京津冀協同拓展新空間,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拉動新消費。一方面紓困減負穩企,一方面兜底保障民生,在世紀疫情起伏反覆和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的雙重考驗下,保持戰略定力,主動作為,實現了減量發展向着高質量發展的進階升級。
當前,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和不確定,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充分估計形勢的複雜性、疫情的反覆性、風險的傳導性,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只有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持續嚴防風險隱患、持續補齊民生短板、持續豐富多元消費、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持續做好疫情防控,才能在應對變局、破解問題中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機遇把握中培育新潛力,在創新引領中釋放新動能,在科學施策中激發新活力。“4萬億之城”以釘釘子精神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必將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北京青年報評論員 慄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