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肆意打壓中國企業必自食其果

  12月22日,美國商務部公佈了一份包括58家中國企業在內的“軍事最終用户清單”。美方聲稱此舉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一種掩人耳目的幌子,掩蓋其打壓中國企業的險惡用心。而且,這種行徑表明了美方一貫自我標榜的市場經濟基本準則的虛偽性,破壞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削弱了全球投資者對美國資本市場信心,也對包括美國在內各國人民福祉利益造成了嚴重損害。

  本屆美國政府肆意打壓中國企業,可謂極盡瘋狂之能事。今年以來,美方對中國企業的打壓更是變本加厲。5月,美方宣佈將共計33家中國公司及機構列入“實體清單”。6月,美方將20家中國科技企業列為“中國軍方擁有,控制或有聯繫”的公司清單。12月18日,美方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將共計77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其中絕大多數為中國公司。此外,美方還以各種方式打壓華為、字節跳動、中芯國際等中國企業。

  為了讓打壓行徑穿上“合法化”的外衣,美方可謂絞盡腦汁。美國參議員馬克·盧比奧和眾議員邁克爾·麥克考近日聲稱,為了加大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力度,美國應該“改寫規則”。今年4月,美國商務部擴大了所謂“軍事最終用户”的定義,新規不僅涵蓋武裝部隊和警察,還包括支持或協助軍事物品維護或生產的任何個人或實體,哪怕企業的主業並非以軍事為目的。有分析指出,新的定義給美方隨意“扣帽子”提供了很大操作空間。

  事實上,美方也確實用先給中國企業“扣帽子”,然後通過“拉清單”的套路,強行介入企業之間的交易。這種嘴上標榜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理念,行動中盡是強盜手段的做派,實在是莫大的諷刺。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美國借制裁將歐企擋在中國市場之外,正在歐洲很多企業中引發廣泛批評。

  從全球經濟層面來看,美方動用國家力量打壓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將對正常的國際經貿合作造成極大傷害,是對全球經濟發展和國際社會合作毫無責任感的表現。其目的也並非真的為了維護國家安全,而是企圖削弱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遏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美方這些伎倆,損人也不利己,結果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讓美國社會和美國企業反受其害。

  以航空業為例。今年以來,美方多次對中國航空企業和機構進行打壓,企圖遏制中國航空產業快速發展的態勢。但是,航空業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供應鏈產業鏈遍佈全球,環環相扣,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美方打壓中國航空業,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造成極大負面影響,包括美國航空業在內的全球航空業都深受其害。一些美國航空企業在經受安全事故和疫情的雙重打擊後,剛剛開始進入復甦狀態,全球產業鏈的波動對其復甦態勢產生不小的影響。

  需要強調的是,對那些在海外發展業務的中國企業來説,尤其需要警惕一些美國政客固執己見、肆意妄為的行為給全球經濟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必須牢牢堅持底線思維,遵守國際規則和當地法律法規,增強防範風險的意識,做好隨時迎接各種挑戰的準備。同時,要努力進行核心技術攻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儘快解決“卡脖子”問題,改變受制於人的局面。(郭 言)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6 字。

轉載請註明: 美肆意打壓中國企業必自食其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