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6月5日秋狸編譯】堅實的工業基礎加上廉價的勞動力,如果歐洲工廠從亞洲回遷歐洲大陸,中歐和東歐國家或成最大贏家。
中東歐欲成“歐洲小中國”
法國《世界報》報道,在新冠疫情之後,中東歐可能將接替中國生產中心的地位,成為“歐洲小中國”,保加利亞副總理托米斯拉夫·東切夫(Tomislav Donchev)對此深信不疑。他在4月中旬對歐洲新聞網站Euractiv表示:“歐盟新成員國們將在後疫情時代歐洲工業復甦期起到重大作用。”他堅信,這對能夠快速重組生產鏈的保加利亞來説也是好機會。
報道表示,雖然目前談論這些還為時過早,各國政府依然在忙於應對疫情帶來的社會破壞與經濟衝擊。不過,許多專家都對未來的工廠回遷潮持樂觀態度。波蘭科法斯(Coface)管理集團的經濟學家Grzegorz Sielewicz認為:“長遠來看,這些(中東歐)國家擁有利用這次機會的一切工具。”
汽車製造的理想之地
報道稱,中東歐國家本身有着堅實的工業基礎。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捷克工業領域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佔23%,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和羅馬尼亞佔20%,匈牙利佔19%,連波蘭都有17%。相比之下,法國工業佔比僅為10%。
“捷克的工業傳統從19世紀開始建立,在共產主義時期也一直存在。”歷史學家Roman Krakovsky説。蘇聯解體後,捷克及周邊鄰國工業領域繼續快速發展,並迎來了西方的投資。結果,在不到20年時間裏,該地區成長為了汽車製造商的理想國度。維謝格拉德集團(波蘭,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在2018年製造了330萬輛汽車。
“這些國家已經融入了歐洲生產鏈,汽車製造商們把他們最具競爭力的工廠設在這裏。”法國巴黎銀行專家Stéphane Colliac説。
近些年,由於失業率急劇下降以及勞動力短缺,這裏的工資大漲,不過仍然低於西方國家。法國經濟形勢研究所(Institut Rexecode)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捷克工業和服務業每小時的人力成本為13.65歐元,波蘭為10.5歐元,羅馬尼亞為7.36歐元,而同期法國的人力成本為37.66歐元 ,歐元區為31.82歐元。
捷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Jan Vejmelek還提出:“與亞洲相比,這些地區的運輸和物流成本更具競爭力。”
最大的缺陷是規模
報道稱,哪類工廠可能回遷依然是一個問題。如果是汽車工廠的話,本地已經有很多汽車工廠了。藥廠和電子元件廠是不是更好?還有一個缺陷是規模問題,Stéphane Colliac説:“這些國家與中國及其大規模的生產中心相比都太袖珍了。”
這就是為什麼波蘭政府提出相關討論只有在歐洲層面上相互協調才有意義。他們提出,各國需要根據彼此的相對優勢將回遷的工廠落在各處,就像德國近幾十年來把汽車製造廠分散設立在波蘭、斯洛伐克和捷克一樣。
波蘭經濟研究所已經制訂了幾種方案,以將如今在中國製造的部分成品與半成品轉回歐洲。波蘭經濟研究所所長皮特·阿拉克(Piotr Arak)分析:“如果成員國成功鼓勵工廠回遷,並將東歐用作工業基地,中長期來看歐洲肯定會從中獲益。但是,如果各國沒有強烈的政治意願,就不可能辦到。”
不想只做低成本組裝廠
眼下,與其將工廠回遷歐洲,企業更願意將工廠轉移至東南亞其他國家來保證供應。專家同時提醒,回遷可以,但不應該忘記最終目標應該是促進歐洲的科技進步。
近幾年,中東歐國家也不再滿足於擔任歐洲大陸低成本組裝廠的角色。“我們國家面臨的主要挑戰,就是像韓國曾做到的那樣,逃離中端市場。”德勤捷克首席經濟學David Marek説。“目前,我們正在加強高附加值的投資。”
不過,報道提到,儘管有雄心壯志,但該地區在研發方面的投資仍然相對較低。另外,這些國家還面臨結構性問題,比如司法流程緩慢、腐敗等。
中東歐國家的另一個挑戰在於減少對汽車行業的過度依賴。為此,索非亞、華沙、弗羅茨瓦夫等城市都把重點放在了服務供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