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化經營大勢所趨 銀行配套能力待提升

  近日,商業銀行有望獲得券商牌照的相關報道引發市場關注。專家認為,銀行綜合化經營有利於發展直接融資,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與此同時,銀行獲得券商牌照仍需要一系列改革配套,提升監管能力,來打破銀行與證券之間的經營障礙,並防範風險的傳遞。

  優化融資結構

  發展直接融資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分析人士認為,銀行作為我國資本雄厚、企業資源豐富、風控能力較強的金融機構,在發展直接融資過程中可發揮重要作用。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從宏觀層面來看,銀行綜合化經營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有利於促進我國金融機構優化,推動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這與此前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保險資管鬆綁等舉措一脈相承,都是圍繞金融機構優化來推動改革,儘可能通過銀行轉型和創新,為資本市場發展創造條件。”

  曾剛稱,從微觀層面看,這也是銀行轉型的需要。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間接融資的空間越來越小。從國外經驗來看,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大銀行都是綜合化發展,開拓投資、承銷、託管等非息收入,提升盈利能力。

  廣發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倪軍認為,改善融資結構需繼續推進混業經營。券商自行獨立成長實現融資結構改善難度較大,需要繼續推進混業經營,將更多的銀行體系金融資源導向券商,使融資結構調整更加順利。從全球來看,目前混業經營主要有全能銀行、金融控股公司和銀行控股公司三種模式,我國現有混業經營以金融控股集團為主,由於銀行體量較大,參考海外經驗,銀行控股或成為推進混業經營的主要模式。

  仍需配套改革

  專家認為,銀行獲得券商牌照仍需一系列配套改革。國盛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馬婷婷認為,在監管規則上,需要從基礎制度打通銀行和證券之間的經營障礙,如需修訂商業銀行法修改銀行經營範圍;後續還需明確銀保監會與證監會如何分工進行監管層面的協同。

  馬婷婷表示,現有“銀行系”券商整體競爭實力並非行業頭部,後續銀行如何建立市場化激勵機制吸引人才,有效進行資源整合、將客户有效導流到券商體內進行協同發展,以及銀行後續在全面開展券商業務時,如何有效進行風控體系的調整等,均是後續需要解決的問題。

  曾剛認為,銀行發展投行券商業務有客觀上的劣勢:一是投行文化和激勵機制的形成難一蹴而就,銀行風險偏好較低的傳統會對其子公司產生較大影響。二是核心業務能力培育需要一個過程。銀行在股權融資上的風控邏輯培育需要時間。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36 字。

轉載請註明: 綜合化經營大勢所趨 銀行配套能力待提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