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在線新經濟成“疫”後新變量 開放式合作應是題中之義

中新社上海6月4日電 (樊中華)在剛剛過去的五月,“在線新經濟”成為上海着力提振“疫”後經濟的“高光主角”。以線上線下聯動為特色的上海“五五購物節”實現全市網絡零售額近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3%,線下實物消費則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

“上海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後的經濟恢復速度出人意料,”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在3日舉辦的“新基建與城市發展”主題學術沙龍上表示。

“全球經濟增長低迷及疫情衝擊和新技術、新產業快速發展形成的交集,成為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巨大機會。”陳憲指出,在線新經濟作為“疫”後新變量,將在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推動後疫情時代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中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員汪懌進一步指出,此番在線新經濟爆發並不是因疫情而出現的突發現象,“一是當前信息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二是需求也達到了規模,‘賦能’的想法可以更便捷地實現。”

汪懌同時注意到,這種新經濟出現的背後,實則有創新實踐者、創新服務者、創新使用者和創新管理者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一個‘李佳琦’的背後,有創新技術、接受創新的消費者,創新制度與創新管理等龐大的‘後台’支撐。”

上海社會科學院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惠志斌將這種“支撐”稱為“基於新技術、新基建、新生產要素而產生的新商業形態。”

“以數據資源為新的生產要素,新技術可將新基建、新商業形態的供需兩端進行更加精準、高效的匹配,從而催生出巨大的市場機遇。”惠志斌指出。

也因此,數字經濟的協同性十分明顯。惠志斌指出,美國等發達國家在技術策源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則因消費互聯網時代的雄厚基礎在消費端和用户資源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場景,這也是為什麼近幾年很多人工智能技術公司都非常願意到中國來開發落地。

“數字經濟面向的是增量市場,而不是存量競爭,開放合作、國際協調的模式將帶動新的需求、產業、市場湧現,給予一些國家和企業核心的發展機會,這也是數字經濟最大的魅力。”惠志斌稱。

專家認為,在數字經濟賦能的時代,“開放”將是新技術惠及全球的關鍵詞。

其一是政府治理模式的開放。“當前,中國提出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就是要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開放數據資源,促進企業創新,形成流動的數據價值閉環。”惠志斌説。

汪懌認為,基於開放的數字新經濟可以賦能每一個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形成開放型人才經濟。“一些崗位會消失,但更多的崗位會出現來支撐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其二是全球應基於開放合作的共識,共同“做大蛋糕”,共享新技術帶來的新發展。

“中國在向世界各國學習,但也希望在國外現有的技術框架內,不斷努力走出一條獨立自主、能夠為世界科技進步做出貢獻的新路子,”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宋海濤説,當前,中國正在研發的工業操作系統、開源開放平台等,都是希望給全球更多的工業企業、科研人員多一條技術路線選擇。

惠志斌指出,面向數字經濟全球化的未來,中國在數據保護等重要問題上,始終與國際看齊。“在新興的數字經濟時代,技術創新、信息安全、開放治理等,都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風險和挑戰,我們需要溝通合作、創新推動一些方法去破解各種難題。”(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5 字。

轉載請註明: 專家:在線新經濟成“疫”後新變量 開放式合作應是題中之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