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海珠之眼”可以看到什麼

□本報評論員趙志疆

近日,廣州海珠湧大橋中央的“釘子户”火了。8月3日,廣州海珠湧大橋正式建成開通。橋中間的凹陷處保留了一處民房,被雙向車道環形包圍。從航拍鏡頭下看形似一隻眼睛,被網友稱為“海珠之眼”,現在,那裏已成為當地炙手可熱的網紅打卡地。

雖然見過太多形形色色的“釘子户”,海珠湧大橋下的這個“釘子户”還是令人“眼前一亮”。當然,此處場景本身就像是一隻眼,而“釘子户”就是描眉畫眼之處的“點睛之筆”。因為這個“釘子户”,大橋平添了一處“看點”,網友又多了些許“笑點”。以往提到“釘子户”的話題,總是格外令人感到壓抑和沉重,但這一次,網友們線下圍觀、線上熱議,一派興致勃勃、笑逐顏開的歡樂氣象。看來,真正的“最牛釘子户”,並不是以傲然之姿獨樹一幟,而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關於此處“景觀”的形成,“釘子户”主人表示“安置方案不合理”,施工方表示户主要價太高,吃瓜羣眾也莫衷一是。其實,孰是孰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雙方溝通了、協商了,只不過因為沒有達成一致,所以一拍兩散、各自安好。這樣的結果,難道不是挺好的嗎?“釘子户”之所以“最牛”,是因為有人不惜一切代價想要“拔釘子”,由此不免身心俱疲、兩敗俱傷。既然“釘子”難“拔”,敬而遠之不正是解決之道嗎?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釘子户”雖然劃地而居,施工方卻並沒有畫地為牢,他們不僅為“釘子户”預留了出入通道,而且鋪設了水電線路。“買賣不成仁義在”,僅此一點,就足以贏得尊重和掌聲。雖然“海珠之眼”在旁人看來是一道“景觀”,但對於居住者來説,必然要面對由此造成的一系列不便。尾氣、噪音、粉塵,甚至有可能會“禍從天降”的風險……所有這些,都會給日常生活帶來影響。如今的局面,既是“釘子户”自由選擇的結果,也是其必須面對的狀況。看到這裏,相信會給其他“釘子户”以提示和警醒——在最大限度捍衞物權的同時,是否做好了“一拍兩散”的準備,迎接由此造成的一系列後果?

拆遷難,最難莫過於拆遷補償。通過“海珠之眼”可以看到,觀念一變天地寬,對於那些難“拔”的“釘子”,何不直接繞過去?毫無疑問,繞路會增加成本,但對於“釘子户”來説,堅守造成的不便,其實也是一種成本。拆遷補償標準之所以屢屢引起爭議,關鍵就在於不容置疑的定價機制,以及背後“釘子必須要拔”的主導思路。以“可以繞路”為前提,拆遷補償標準完全可以交給市場來決定——如果多數被拆遷人都不能接受補償標準,而“繞路”成本明顯高過於此,那就應該提高標準;如果多數被拆遷人都可以接受,個別“釘子户”固執己見,那就必然要承受由此造成的不便。

通過“海珠之眼”,不僅可以看到對物權的尊重與維護,也可以看到固執己見的風險和代價,還可以看到更加科學合理的拆遷補償定價機制。在兼顧權利與利益的基礎上謀求最大公約數,這不正是和諧社會的相處之道嗎?

來源:大河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9 字。

轉載請註明: 通過“海珠之眼”可以看到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