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12家銀行獲批發行永續債

  中國證券報記者根據銀保監會網站信息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共有12家銀行獲批發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以下簡稱“永續債”),除郵儲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外,其餘均為中小銀行。

  分析人士稱,永續債發行節奏加快,主要是因為商業銀行加大了信貸投放力度,資產規模的持續增加對資本補充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尤其在疫情影響下,中小銀行相比大型銀行抗風險能力較弱,也亟須通過補充資本金來優化資本結構。

  發行節奏加快

  銀保監會網站信息顯示,1月16日東莞銀行獲批發行不超過30億元永續債;1月17日華融湘江銀行獲批發行不超過60億元永續債;2月21日湖州銀行獲批發行不超過20億元永續債;2月24日江蘇銀行獲批發行不超過200億元永續債,同日,桂林銀行和廣西北部灣銀行分別獲批發行不超過40億元和不超過30億元永續債;3月30日重慶三峽銀行獲批發行不超過60億元永續債;4月3日濰坊銀行和日照銀行均獲批發行不超過30億元永續債。上述9家中小銀行共獲批發行不超過500億元永續債。

  某國有大行人士表示,今年永續債發行節奏加快,主要是因為商業銀行加大了信貸投放力度,資產規模持續增加對資本補充提出了更大需求。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認為,永續債日漸成為商業銀行重要的資本補充工具之一。尤其在疫情影響下,中小銀行相比大型銀行抗風險能力較弱,也亟須通過補充資本金來優化資本結構,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化解“缺資本”難題

  “中小銀行‘缺資本’是一個不爭事實。”龍江銀行蔣書彬提到。

  他解釋,從資本充足率角度看,根據銀保監會公佈的各類型銀行資本充足率,2014年以來,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明顯提高,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相對穩定,城商行在12%的水平上小幅波動,但2019年較2017年和2018年有所下降,農商行則呈逐年下降趨勢;從ROA與不良率角度看,淨利潤增長是商業銀行資本補充的主要來源。2014年以來,商業銀行ROA均在不同程度下降,新增資產的邊際收益在下滑。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ROA降幅更大,城商行、農商行分別下降0.4和0.5個百分點。資產獲利能力下降的同時,不良資產壓力陡增,相對於2014年,城商行不良率上升1.3%,農商行上升2.1%,遠高於其他類型銀行上升幅度。

  針對中小銀行“缺資本”問題,相關部門頻頻出手。日前,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的第二十八次會議就指出,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中小銀行深化改革和補充資本的工作方案,要抓緊落實。必須把改革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立足服務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在充實資本的同時,解決好中小銀行在業務定位、公司治理、信貸成本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推動治理結構與業務發展良性循環。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認為,資本管理有作用,但作用有限。在日常狀況下,設置最低資本要求,確實能夠起到防止銀行過度高槓杆的作用,並吸收一部分損失。但在相對嚴重的情況下,並不能起到挽救銀行的作用。資本補充不是越高越好,更為重要的是嚴格監控銀行微觀業務層面的行為,以及管好宏觀審慎,以便杜絕金融系統陷入極端情形。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2 字。

轉載請註明: 今年來12家銀行獲批發行永續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