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我們憑什麼贏?中國真實戰力太恐怖!

鬥爭,還在繼續。有人妄想組織反華聯盟,科技打壓、意識形態攻擊、軍事碰瓷等,最終都沒有攻破中國,因為中國的體量太大了,和中國直接碰撞的代價不是誰都能承受得了的。

最後還是要回到貿易戰上來。貿易戰之下,中國經濟能否頂得住?

中美博弈我們憑什麼贏?中國真實戰力太恐怖!

相信這也是中國民眾當下最關心的問題。畢竟,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貿易戰,畢竟我們面對的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

朋友們間私下聊天,很多人也確實擔心:這會不會摧垮中國經濟?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的講話,簡單總結如下:

1、美國對2000億中國商品加徵關税,會對中國經濟帶來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2、綜合來看,儘管影響不可避免,但風險總體可控。

3、中國的具體對策:一是更加有效地擴內需、補短板;二是更加有效地減負擔、優環境;三是更加有效地調結構、提能力。

一句話:中國經濟有挑戰,我們也承認;但不要擔心,肯定頂得住!

為什麼中國會如此自信?

自信的來源就是我們的製造業,美國人短期內根本就離不開中國製造!

之前我們也説過,此次特朗普打出2000億美元關税牌,被分為了兩個階段,此次先徵收10%,如果中國繼續對抗,再升級到25%。

為什麼會這麼做?實際上這就是為了給受加徵關税影響的美國企業轉移供應產業鏈的時間。

但是,美國真的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轉移供應鏈嗎?

妄想!

不要説美國政府給美國企業3個月的時間來轉移供應鏈,就是給3年,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近期發生的一些事情。有消息稱,特朗普政府對一些從中國進口的特定商品採取關税豁免,印證了美國對中國的依賴,更暴露了自身的戰略弱點。

例如,用於製造電動汽車電池電解質的氟鹽和碳酸鹽酯,就在297種豁免商品的名單中,美國的進口商無需為之支付額外的10%關税;能源公司開採石油天然氣時需要的礦物重晶石,以及藥廠生產止痛藥時用到的布洛芬(近九成來自中國),也同樣享有豁免……

這些被免除關税的商品,暴露了美國一系列產業的弱點:不管是大型能源公司,還是專業零件的小型供應商,無不尋求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豁免。

這些企業一致認為,中國是不可或缺的供應國。

此前,美國也在打出2000億美元的關税牌之前召開過一場聽證會,結果,超過95%的美國企業代表反對加徵關税,6天聽證會變成了美國版的“厲害了,我的中國”的故事會。

後來,美國貿易辦公室的官員乾脆直接提問:能否把供應鏈轉移到其它國家?

結果美國代表的回答卻非常一致:不能!

全球其它國家找不到能替代中國的供應鏈,最樂觀的回答也是:相當長時間內是不可能的。

事實證明,美國根本就離不開中國製造。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國打贏貿易戰的底氣!

那麼為何在這世界上找到一個能夠代替中國的國家就這麼難呢?

下面我們就給大家講一講這裏面的邏輯,某種意義上也是給大家梳理一下中國隱藏的潛實力。

中國是全球的製造業基地——這個大家都知道;

中國是全球唯一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這個大家也知道;

中國在中低端製造業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這個大家還是知道。

但是,這三者合為一體意味着什麼,估計沒有幾個人知道。

一説中低端製造業,普通人的感覺就是很“容易”的印象,説到中國在中低端產業具有壓倒性優勢就很容易“不以為然”。

其實,事實遠非如此。

舉兩個最不起眼的小商品的例子。

先來一個一次性打火機。

對,就是一元一個的那種打火機。

這個打火機有啥?

塑料殼、火石、鋼輪、液化丁烷。

沒有任何技術含量,但是偏偏中國拿下全球90%的產量。

為什麼?

很簡單,發達國家不願做,發展中國家不能做。

因為附加價值太低,一般發達國家撐死了只有幾千萬產業工人,即使做點零部件也是儘量去做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價值更高的。廉價的小商品是不屑去幹的,而且現在就算去做,也無法與中國競爭,因為我們有規模優勢、成本優勢。

為什麼發展中國家不能做?

我們來看看這個打火機的主要部件塑料殼、火石、鋼輪、液化丁烷涉及兩大工業門類:一個是化工(塑料殼、液化丁烷),一個是鋼鐵(鍊鋼與鋼鐵加工)。

任何一個國家想搶走這個打火機產業就得先配套完善的化工與鋼鐵產業鏈,但是如果為了生產打火機就去配套化工與鋼鐵產業鏈估計十八輩老祖宗都會氣得活過來。

當然,如果配件全部外購再本地組裝,估計氣活過來的老祖宗會再次氣死。

再來一個:拉鍊。

對,就是“拉鍊門”的拉鍊。

拉鍊有啥?

化纖與銅齒銅釦。

還是屁技術含量沒有,但是要拿到價廉物美的化纖與銅齒銅釦你就得配套煉化聚酯的化工產業,以及銅精煉與銅加工產業。

道理與打火機一樣,真不惜一切代價去搞,老祖宗又得氣活過來氣死過去。

你看看,這兩個屁大的小商品產業要搞起來都千難萬難,更何況一些大件商品?

自行車看上去很簡單吧,美國貿易聽證會上美國自行車協會就給了一個數據,中國出口美國自行車佔美國進口總數的94%——找替代生產商是不可能的!

現在你明白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有多麼強大!

可以這麼説,只要這個工業體系拿到的產業,別人想搶走!

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低端製造,也是千難萬難。

過去十幾年東南亞一票國家以低廉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各種優惠政策想從中國轉移一部分低端產業鏈出來,結果怎麼樣?

紡織業是出去了一部分,這是工業體系中門檻最低的,但是沒有化工產業鏈配套,結果就是上游的染料產業還捏在中國手中。這玩意在紡織業中相當於電子產業的“芯片”,結果就是一票東南亞紡織業(包括印度、越南、孟加拉國等等)被江浙一幫染料企業按在地上反覆摩擦……

《我不是藥神》中不是宣傳印度仿製藥很發達嗎?

真相就是沒有化工業配套!

印度所有仿製藥原料都是從中國進口(印度連最簡單的維生素都無法生產),然後壓成片劑就成就了印度“偉大”的仿製藥。

印度每年要消費10億+台手機,於是印度政府提高關税來搞手機生產國產化,所以很多巨頭都在印度設廠。

目前在印度銷售第一品牌的小米就在印度設廠,其實就是從中國進口全套零部件然後在印度組裝一遍。

其它巨頭,也是如此。

為什麼東南亞一票國家折騰幾十年都搞不像樣的工業體系?

一個工業體系的核心基礎是什麼?

以鋼鐵煉化加工為主的重工業+三酸一鹼為核心的化工業。

沒有這兩個產業,玩什麼產業都是扯淡,連打火機與拉鍊都搞不出來!

建立這兩個產業的門檻是非常非常高的!

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所有的發展中國家中除了中國,就沒有一個能夠跨過這兩個產業的門檻。

那麼,中國重工業與化工業的底子是什麼時候打下的?

是毛主席時代。

現在我就來給梳理一下毛主席時代的工業化歷程。

讓大家見識一下,沒有建國前三十年執政黨與我們父輩的艱苦奮鬥,哪有今天中國硬懟美國貿易戰的底氣?哪有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礎?

建國之初滿目瘡痍,1949年,全國森林覆蓋率只有8.6%,北方地區不足5%。

這是什麼概念?

就是當時人類聚居地已經基本看不到成型樹木,都被老百姓砍掉做成了燃料。

40年代末期全國災害不斷,暴雨、乾旱、泥石流層出不窮,那個時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可憐的35歲。

急劇惡化的生態已經表明:一個農業社會的國家,5億人口已經超越了這片土地承載的極限。

按照自然法則,或者爆發戰爭,或者爆發生態災難,讓總人口自然淘汰到4億以下,才會慢慢恢復生態平衡。

怎麼辦?

怎麼才能提高糧食產量,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怎麼才能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延長老百姓的壽命?怎麼才能根本上遏制惡化的生態,重建青山綠水?

所有的問題都指向一個答案:工業化。

人類社會絕大多數問題的解決方案歸根結底就是工業化。答案顯而易見,但是做起來卻千難萬難。

建立一個工業體系需要天文數字的金錢,需要海量的工業設備,需要上億熟練的產業工人以及幾百萬優秀的工程師……

而這一切,新中國都沒有。

於是一套高積累模式被設計出來,把每一粒糧食、每一個水果都勒緊褲腰帶省下來,去買機器買設備。

這還遠遠不夠!

任何國家工業化過程,必然將過去農業社會形成穩定利益格局砸得粉碎,重建一個以工業體系為核心的全新社會結構。

在工業化的衝擊下,大批農民失去土地,大批手工業者紛紛破產。

伴隨工業化的一個重要的副產品就是社會的劇烈動盪。

縱覽世界列強工業革命歷史,字裏行間都是斑斑血淚:英國工業化產生了羊吃人、法國有大革命、整個歐洲在工業革命期間都打成一鍋粥;美國工業化導致了南北戰爭。

日本呢?

為了搞工業化讓國民承擔了4倍於當時滿清政府的税負,還一船一船把農家女子送到南洋當妓女賺外匯。

中國為了避免工業化對社會的巨大震盪就搞了户籍制度,相當於設計了一個“安全帶”將國民牢牢的綁在土地上。

這個制度在後世與城市化進程格格不入,但是在前三十年對於工業化初期維護社會穩定還是很有作用的。

然後,我們就開始拼命搞工業化,與時間賽跑。

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煤鋼為主的重工業,是三酸一鹼的化工業,基礎的基礎還是鋼鐵產業。

有鋼就有煤,有鋼就有肥。

我們一個一個來説。

知道為什麼農業社會總是無限循環生態災難?

因為植物性燃料生長遠遠慢於人口的自然增長!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為什麼幾千年來柴永遠排第一?比糧食還重要?

因為糧食幾個月就可以收穫,柴木要生長几年、十幾年、幾十年……

中國煤礦資源豐富,但是要把煤炭開採出來運輸到各地作為工業與民用的燃料,就得有一個工業基礎,有一個鋼產量的基礎(開礦的機械裝備、運輸的鐵路鐵軌統統都需要鋼鐵)——這就是有鋼就有煤的原因。

我們大跨越全民拼命鍊鋼不就是希望多弄一點鋼鐵嗎?

鋼鐵產量真的太重要了。

50年中國鋼產量61萬噸,對應煤炭產量3000萬噸,到60年大跨越高峯時期,鋼產量1351萬噸,煤炭4億噸;61年跌下來,鋼產量780萬噸,煤炭2億噸——相比50年也是增加了7倍!

下面再談談有鋼就有肥。

這個“肥”是化肥。

中國與印度耕地面積其實差不多,印度自然條件更好(土地肥沃、日照充分,水源充足),但是中國糧食產量反而是印度的2倍,蔬菜產量是10倍。

知道是為什麼嗎?

主要原因就是化肥!

有肥就有糧。

我們現在一畝地大致要用30公斤化肥,如果替換成人畜糞便要提供同樣多的養分就需要1噸。

就算中國人均耕地只有2畝,在農村社會一家人加家畜能出產幾噸糞便嗎?

化肥生產靠設備。

這個技術含量不高,但是這些設備都必須承受化肥生產過程中高温高壓,鍊鋼水平、材料工藝才是關鍵——基本上能夠造化肥廠的設備就能造核潛艇的外殼——這個問題我們到70年代才解決。

化肥能大規模量產,糧食產量一下子就上來了。

同時,化工業的發展還能提供大量廉價塑料水管與塑料薄膜。

知道這兩個玩意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中國可以大規模推廣大棚種植!

土地利用效率幾乎增長一倍!

中國一年7億噸逆天的蔬菜與水果產量就是靠着這個塑料大棚搞出來的!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鋼鐵產業與化工產業才是工業體系的基礎。

只要有了這兩個產業,工業化才算入了門,不僅能讓老百姓吃飽肚子,延長壽命,更重要的是才能把終端製造業拿下來。

包括打火機、拉鍊、玩具、自行車、熱水瓶等等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沒錯,這些都是低端製造業,但是你不從低端做起能夠一步到位去做高端?小學都沒畢業你能去考研究生?

現實世界還真有這樣的國家,低端產業都沒搞定就去搞高端。

對,就是具有“迷之自信”的印度,這些年經常宣稱要實現軍工國產化,要自己搞坦克,搞飛機,搞航母……

最後結果如何?

就是一個笑話!

工業體系在前期簡直就是一頭吃人不吐骨頭的怪獸——世界列強的工業革命歷程基本都是踩着屍骨趟着血水走過來的。

沒有前30年的時間打下了工業化的底子,哪有改革開放後40年的經濟騰飛?

用腳指頭想一想,全世界亞非拉一大票發展中國家廉價土地、廉價勞動力要多少有多少,各種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要什麼給什麼,最後誰幹出來稍微像樣的工業體系?

所以,我們不能用後四十年來否定前三十年!

現在中國基本上把中低端產業全拿下來了,開始衝擊高端產業,包括芯片、大飛機、汽車、高端儀器設備等等。

過去我們把中低端產業拿下來,結果就是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基本就沒有什麼工業化機會了,中國的產能可以供應全世界。如果中國再把高端產業拿下來,絕大部分發達國家都會被打到發展中國家這個層級。

這,就是中國的自信!

感謝我們的父輩!

感謝他們在前三十年艱苦卓絕的奮鬥,給共和國攢下了深厚的潛實力,讓中國在後40年能一飛沖天,讓今天的中國可以硬懟世界頭號強國的挑戰,讓中國人在百年屈辱之後終於可以勇敢的宣稱——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責編:賈宇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053 字。

轉載請註明: 中美博弈我們憑什麼贏?中國真實戰力太恐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