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着以“新基建”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模式和服務能力也在不斷蝶變,業務功能的線上化和自助化、分銷渠道的網絡化和平台化、金融產品的流程化和標準化程度等都在不斷加深。
比如,目前支付領域基於標準化技術的條碼互聯互通在加速推進,如果説過去基於標準化的制卡規範,進而由銀聯推動所形成的銀行卡全國互聯互通,是打破了物理空間上的分割狀態,那麼基於標準化技術的條碼互聯互通,則是打破了網絡生態系統中的自閉狀態。當然,真正的銀行賬户與支付賬户、支付賬户與支付賬户之間的賬户互聯互通,可能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總體來看,隨着金融科技在商業銀行領域應用的不斷深化和成熟,未來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程度會越來越深。那麼,在銀行業整體服務標準化的過程中,中小銀行如何充分借勢於金融科技,處理好標準化和差異化、特色化的關係,有力保障自身的特色化業務和差異化能力,在區域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本文僅以從業者的角度,做些粗淺的分析。
一、中小銀行的特色化、差異化服務體現在哪裏?
提到中小銀行,我們總會講差異化和特色化,但我們好像又説不清到底差異在哪裏,特色在哪裏。是產品有特色,還是渠道有優勢?亦或是區域資源有特色?總之,難以説的透徹。
其實每家中小銀行成立發展的背後,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比如目前保留的134家城商行,都是歷經了城信社整頓和城商行重組的大潮,能夠在政策和市場的夾縫中保留和生存下來、發展至今,一些城市甚至有兩到三家城商行並存,説明其有存在的市場細分領域和獨特價值,靠的也就是不同於國股銀行和其他銀行的差異化和特色化能力。
但今時不同於往日。當前,包括國股銀行、互聯網巨頭等都在不斷下沉,市場競爭相較於十年前更為激烈,客户、產品、渠道紛紛通過數字化、標準化的路徑向線上遷移,線上線下的界限日趨模糊,線上的戰場已然硝煙四起,“流量”成為各方追逐的熱點,那麼線上線下“雙線”作戰的中小銀行,特色化和差異化的競爭力體現在哪裏?雙線作戰下的特色化服務在哪裏?差異化的市場在哪裏?
筆者認為,可以從差異化的客户和特色化的服務兩個方面來看:
差異化的客户:其實中小銀行的客户是小微客羣,或者説是相對國股銀行更加下沉的個人客户和小微客户。中小銀行不能去和國股銀行搶大客户(當然大客户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中小銀行的牌照資質、業務品種、專業能力、資金成本和資本實力等,與大行都不可同日而語,但中小銀行在區域內,具有相較於國股銀行分支機構的區位優勢,包括網點的覆蓋面、客户的瞭解程度等。
當然,中小銀行需要拓展和挖掘的客户,是相對下沉的高風險客户,那麼在經營客户的過程中,對中小銀行的風控能力反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中小銀行的風險定價、風險識別、風險抵補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風險需要高定價才能覆蓋成本,但是高定價後又面臨客羣質量更下沉、產品對優質客户更加缺乏吸引力等問題,這就容易陷入獲客的惡性循環。當然,換一個視角來看,正是在經營此類客户的過程中,中小銀行也掌握了服務下沉客户中的風險點和規避、挽救的措施,這是國股銀行所不具備的競爭力。
特色化的服務:中小銀行可以為區域客户提供不同於國股銀行的差異化服務能力,舉個例子,某城商行在網點服務公告中提到,可以為客户提供普通話、地區方言和英語三種服務,這就是一種面向特色客户提供的特色服務,這也是標準化服務所難以具備的獨特優勢。
此外,中小銀行還具有總行的快速決策和全行資源的快速匯聚能力,能夠提供相較於國股銀行更加定製化、更符合客户需求的解決方案。
二、中小銀行如何強化差異化和特色化服務能力?
數字經濟時代,線上化、數字化成為潮流,由於金融產品和服務本身具有高同質性,通過線上化、數字化的技術處理之後,形成了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化服務,同時,線上與線下的界限不斷模糊,線上線下雙線渠道的服務同質化程度更強,競爭也更為慘烈。在標準化產品和服務的競爭中,中小銀行很難佔據優勢。
筆者認為,中小銀行的突圍,依然要從差異化的客户和特色化的服務兩個方面着手。
在差異化客户方面:破解中小銀行的差異化獲客難題,就如同文章破題一樣,做文章,有大題大作、大題小做、小題大做、小題小作,大銀行可以大題大作,比如建行的“住房租賃、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三大戰略,股份行可以大題小做,比如興業銀行業銀行以“商行 投行”為抓手,中小銀行則要小題大做,在小市場裏做出大文章,把區域內小市場的規模做大、客户做透、結構做優、業務做精、服務做深,構建起中小銀行在區域內小而精的生態圈,其實生態圈不是個遙不可及的互聯網概念,從小市場的小切口,也可以塑造大生態。
當然,客户的大和小,是一個相對且動態的概念,今天眾人豔羨的大客户,明天可能就上了失信黑名單,當然,今天小客户,也有可能成為明天的大客户,畢竟大客户都是從小客户發展而來。於中小銀行而言,國股銀行的“小客户”,就是中小銀行的“大客户”,而且中小銀行是與這些小客户“長相廝守”的,國股銀行的經營機構可能會因效益等原因撤併退出,但是中小銀行深植本地,是與區域客户真正同呼吸共命運的交心交命的朋友。
其實數字化、標準化服務之後,線上與線下的界限更加模糊,對於線上的戰場,中小銀行可以借勢於金融科技的力量,但依然要從小切口切入,如嘗試助貸聯合貸等業務。但線上的二三類户依然有賴於線下開立的實體卡一類户,因此,線下的一類户(銀行卡)依然是重中之重。試問下,目前中小銀行所在區域的人口數有多少萬?人均持卡數多少張?而本行的髮卡量又有多少?客户持卡的用途是什麼?賬户的功能是資金淨流出,還是作為主賬户的資金歸集淨流入?客户的賬户管理需求是怎樣的?本行在區域內的市場份額佔比如何?這些問題都值得中小銀行反思,吃透自己熟悉的區域和領域,可能比盲目闖入線上的陌生環境中橫衝直撞更有價值。
在特色化服務方面,當前,各行都在追逐基於數字化能力的客户畫像、精準營銷等服務,這種藉助技術的能力提供差異化的服務,是必然趨勢。中小銀行也需要為區域客户,定製具有區域人文氣息的特色服務。
剛才講到的人文氣息,是難以通過數字化的力量而實現標準化的,而這種人文氣息或者服務温度,則是中小銀行突圍的利器。對於中小銀行而言,需要的是客户,而不是所謂的流量,流量是一個生硬冰冷的概念,我們誰也不想成為誰的“私域流量”,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且擁有“主權”的個體,在銀行服務客户的過程中,要凸顯“客户主權”的意識,而這種“客户主權”的思維,也是標準化服務所難以實現的。
讓每個客户都能成為中小銀行在區域內的代言人和名片,在區域內樹立人人皆知道、人人皆信賴的銀行品牌和服務口碑,這是中小銀行在現有的條件下,最能做出價值的地方。
三、用科技放大差異化和特色化的能力
當然,數字化的技術進步,在促進服務標準化之外,也為服務的定製化、特色化和差異化提供了支撐,相信未來的競爭,不管是客户的競爭、產品的競爭還是服務的競爭,會更多的依賴於科技的實力。
筆者發現,近年來,不論是國有行、股份行還是中小城農商行,甚至是新設立的民營銀行,都將科技作為全行戰略,但特色化、差異化的內容或者業務反而日漸模糊。其實科技本身在銀行業的發展中就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銀行業本身也是一個高度依賴信息化的產業,科技其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但銀行的業務是具象化的,銀行的戰略應該指引業務的方向,業務應該具象化,科技賦能於業務也應該是具象化的,而不是籠統的講金融科技。
同樣,對於中小銀行而言,科技的作用和價值,應該針對傳統的特色化和差異化服務進行賦能升級,找準自身的差異點進行深耕,而不是盲目的去引技術、設中台、調架構。正常的順序,應該是科技賦能於業務,業務的發展推動組織的變革,通過組織的變革,理順權責利之間的關係,進而促進業務、技術、市場更快速的發展。
前幾年互聯網金融風起,不少中小銀行本想追上時代的洪流,卻最終迷失了自己原本的道路,本想做大做強、困境突圍,卻丟了特色、陷入泥潭,殷鑑不遠。
銀行業從近十年前就開始高喊學習互聯網,多半是學了技術的“形式”,沒學到思維的實質,技術易學,文化難改。當然,銀行業作為一個強監管的行業,文化的改變,比如試錯文化與問責文化,既受內部企業文化的影響,也受到監管文化的影響,因為銀行的創新,特別是業務的創新,歸根結底是要作用於市場、服務於客户,那麼必然就要受到嚴格監管,因此,這種文化的蝶變,必然是一個長期碰撞磨合的曲折過程。我們也看到監管部門推出的監管沙盒,這種監管沙盒的創新做法,也可以應用於銀行內部的創新之中。
回顧銀行業的發展歷程,數字化、標準化是時代趨勢,如從手工記賬到電子網絡、從業務無序競爭到各項規範出台、“非標”轉標等等,但特色化、差異化也始終是各行特別是中小銀行探索的重點。作為金融科技從業者,我們也一直在經歷和參與着這種標準化與差異化、特色化之間矛盾對立又彼此成就的發展歷程。
最後感慨一下,作為從業者,我們一路從信息互聯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走到萬物互聯的產業互聯網時代,共同見證甚至親身參與了電子銀行的誕生、三方支付的崛起,互聯網金融的狂歡和開放銀行、數字金融的最新實踐,也遇見了餘額寶的橫空出世、網貸的綜合整治、“斷直連”的支付變局以及條碼互聯、數字貨幣的試點應用;既經歷過金融自由創新時代的網絡金融勃興,也適應了嚴監管新常態下的合規良性發展;既走過曲折、跌過跟頭,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終守得雲開見月明。作為金融科技的踐行者,既看透了潮起潮落,也習慣了雲淡風輕。漫漫征程,我們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