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第一指數”滬指放出“大招”
滬指近30年來首次大修,“數字牛市”要來了?
文/仇廣宇
發於2020.6.29總第953期《中國新聞週刊》
“A股第一指數”滬指放出“大招”。上海證券交易所(簡稱上交所)6月19日發佈消息,決定自2020年7月22日起修訂上證綜合指數(簡稱滬指)的編制方案。這也是滬指自1991年發佈以來第一次重大修改。
根據上交所的回應,此次修訂採納了“三大路徑”,背後有其原因:剔除不良的ST股,對指數影響較小,利於優勝劣汰;延長新股計入時間,有利於排除前期新股被爆炒的波動性,引導長期理性投資;科創板上市證券的納入有利於增強指數的代表性,優化以傳統公司為主的指數結構。
隨着經濟形勢的發展,滬指這個29歲的老牌指數一直被批評表現不佳,和GDP增速不匹配,其編制方案修改也成為今年“兩會”的熱門話題。據《中國基金報》報道,最近10年,滬指的漲幅僅為18.08%,遠遠落後於滬深300指數、上證50指數等。從行業結構看,滬指也存在着金融、工業類傳統公司比例過高的弊病。
雖然滬指的科學化改革是一次重大利好,依舊有專家和股民會提出懷疑,這是不是短期的“假性上漲”,改完也無法體現經濟的真實走勢,依舊“失真”?
實際上,“大修”背後確實還有重要的難題待解,這個問題就是加權方法。滬指的計算方法是總股本加權,這種方式的弊端是會讓龐大市值公司(如中石油等)的股價變動對整個指數造成巨大影響。反觀國際上的指數,標普500等早在2005年就已經換了更科學的計算方法,滬指的行動速度確實顯得有點遲緩。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今年5月25日發表文章談到了滬指的四大改進路徑,其中提到的三大路徑已經在此次修改中實施。對於唯一沒有實施的加權方式改革,他當時預測,因滬指對此類改變尚無經驗,歷史一致性與可比性、投資者使用習慣等問題尚需考慮,因此或需一定的觀察和評估時間。
這次的改革與其説是“大修”,不如説是一次中等的修補,對於現有存在的歷史問題確有改善,但作用有限。不過,積極效應也是可以預見的,修改完規則的滬指在前期應該會獲得可以預見的上漲,甚至有人認為未來“牛市可期”“3000點魔咒要破”,儘管有些誇張,但如果積極的數字真的出現,也會吸引不少散户進場。
當然,編制方式的改革畢竟是“統計問題”,真正提振中國股市的還是經濟發展和更多公司企業的優異表現。從這個角度看,滬指更值得我們期待的重點改動還是科創板上市證券的納入,這一動作不但能提高滬指的代表性,優化已經變得過時的指數結構,也可能讓過去數年“錯過BAT”的股民享受到高新科技、網絡經濟的紅利,也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
《中國新聞週刊》2020年第23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週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