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私募行業高速擴容,一批私募“迷失”於對高收益率的追求,就連昔日耀眼的冠軍,多數也只是“曇花一現”。
數據顯示,2008年到2019年的私募冠軍中,藍海韜略與創勢翔投資已經被註銷私募資格,新價值投資、金中和投資收到證監會行政處罰,而奪冠之後核心團隊分家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在此背景下,機構資金對於短期收益率過高的私募反而更為謹慎,對私募的回撤和收益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私募人士感嘆,管機構的錢真是越來越難!面對部分主動找上門的機構資金,也不敢貿然接受。
藍海韜略被註銷
近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的《關於註銷第十六批公示期滿三個月且未主動聯繫協會的失聯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的公告》顯示,有36家因為公示期滿三個月且未主動聯繫協會的失聯私募基金管理人被註銷,其中就包括因為期限屆滿未提交專項法律意見被的註銷北京藍海韜略資本運營中心(有限合夥)。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A股以熔斷開局,但藍海韜略蘇思通的“藍海一號”卻逆勢大漲,收益率達180.92%,成為了2016年的私募冠軍,是當年名副其實的黑馬。有業內人士透露,蘇思通的投資風格是快、準、狠,所以被稱為“快刀八郎”。
2017年,蘇思通還曾在微博上這樣寫道:“少年無慮,狂無邊,何懼?師之道,念高危,俱滿盈,無奈未曾跨鳳與乘龍;一年一度葬身場,驀然一驚,已到中年,耳畔頻聞故人殤,眼前但見少年多;吾膽大,還敢與龍共舞”,不難看出此人的投資風格屬於“激進派”。
或許是由於策略過於激進,2017年藍海一號業績較差,2018年蘇思通因陷入借貸糾紛,牽連上市公司,導致銀行賬户遭法院凍結。此外,蘇思通還因為利用上市公司公章違規擔保,遭到證監會譴責。在2018年,蘇思通的多隻私募產品遭遇清算。
天眼查信息顯示,蘇思通持股比例為99%的藍海思通還有多起民間借貸糾紛和合同糾紛,也因操縱股價被罰1740萬元,拖欠證會罰款補繳最終被強制執行。
這些私募冠軍全軍覆沒
藍海韜略的“隕落”並非難以理解。
“其實對於私募基金行業來講,激進就代表着風險控制不到位,一定會大賺或者大虧,隨着國內財富管理市場不斷成熟,這一類型的私募註定只能如流星般風光一時。”一位私募研究員直言。
回望過去的私募冠軍,確實存在這一規律。
從2008年到2019年的12年間,包括金中和投資、新價值投資、藍海韜略、創勢翔投資在內的11傢俬募摘取年度冠軍,其中創勢翔投資更是在2013年和2014年連續兩年蟬聯冠軍,也成為最近十多年來唯一一家連續兩次奪冠的私募。
據私募排排網統計,從上述11傢俬募當下運行狀況來看,冠軍私募大多已經隕落。
以創世翔為例,不少業內人士感慨,可謂“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據悉,創勢翔投資在成立後僅用4年時間即異軍突起。2013年,藉助旗下的“創勢翔一號”125.55%的收益率,創勢翔投資成為“黑馬”登上當年的私募冠軍寶座。而次年更以300.8%的驚人收益蟬聯2014年私募冠軍,成為業界終結私募冠軍“魔咒”的首個“兩連冠”公司。然後,隨之而來的,卻是2億元豪賭欣泰電氣失敗、因操縱市場受罰超6000萬元……
滬上一傢俬募機構董事長分析稱,一傢俬募的隕落有多種原因,比如公司治理不健全,風控不到位,或是規模短時急劇擴張後的業績稀釋,團隊出現利益糾紛等。但從投資層面來看,私募冠軍的業績太高,可能意味着其承擔了遠超平均水平的風險,風險和收益總是匹配的,所以旗下基金的組合風險暴露一定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這樣的風格很難持續,也就會形成所謂“冠軍魔咒”。
據記者瞭解,部分業績驚人的私募機構會採取疊加槓桿或是集中持有某一兩隻股票的操作。
機構提心吊膽私募叫苦不迭
如此多的冠軍私募跌下神壇,不免使得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有些思考。
業內一位知名私募表示,冠軍私募僅僅憑藉一年的高收益,已經難以獲得投資者蜂擁而至的“搶購”,投資者在選購基金時,更加看重私募管理人過往3-5年乃至更長區間的投資業績,而機構投資者的要求也更為嚴苛。
“現在銀行和保險的錢真的不好管,難度很高,有些銀行回撤要在5%以內,年化收益還要達到15%以上,而且當你淨值增長過高的時候還會贖回,今年由於錢多好資產少,很多機構找上門來,但我們並不想接太多這類資金。”滬上一位私募基金經理感慨道。
據記者瞭解,這樣的苦惱在行業中普遍存在。重慶一傢俬募機構也透露,曾有機構資金要求年化收益在20%以上,對於回撤控制的要求很很高,條件非常嚴苛。
不過,一位百億級私募機構人士認為,穩定的年化收益以及波動較小的收益率曲線已經成為大多數投資者的需求,這也是私募行業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儘管“流星”耀眼,但逝去的流星最後傷害的仍是投資者,所以私募管理人繼續修煉內功,用長期業績説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