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 精準有力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黨中央統籌全局,全面部署,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一系列精準有力及時的政策出台實施,有效助力抗擊疫情,推動經濟社會運行逐步趨於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

財政“組合拳”促經濟增長

201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打出了實施更大規模減税降費、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等一套“組合拳”。

企業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市場競爭,需要輕裝上陣,“減税降費”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關鍵詞。2019年,我國實施更大規模減税降費,普惠性減税與結構性減税並舉,重點降低作為國民經濟骨幹支撐的製造業和吸納就業主力軍的小微企業税負,主要包括增值税改革、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税、個人所得税專項附加扣除、降低社保繳費等。據統計,2019年全年減税降費超過2.3萬億元。

“減税降費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增加了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促進了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穩定投資和擴大就業。”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税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説。

地方政府債券特別是專項債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工具。2019年,我國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1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8000億元。專項債重點用於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主要包括交通基礎設施、能源項目、農林水利、生態環保項目、民生服務、冷鏈物流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領域,有力支持補短板擴內需,帶動擴大有效投資。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2019年,穩就業政策措施持續發力,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繼續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2019年底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2%,低於4.5%的預期目標。

疫情發生後,積極的財政政策迅速發力,一系列支持措施出台實施。疫情防控經費得到較好保障,截至4月19日,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452億元,確保各地不因資金問題而影響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

金融支持力度明顯增強

2019年以來,我國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逆週期調節,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推動信貸結構持續優化,以改革的辦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加量不加價”。從總量來看,2019年,央行3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為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提供2.7萬億元長期資金,靈活開展公開市場和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合理把握流動性投放節奏。

今年前4個月,央行已經進行了3次降準,頻率明顯加大,資金支持也在“加量”,這3次降準已經釋放了1.75萬億元長期資金,再加上三批次共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強。

中商智庫首席研究員李建軍表示,去年以來,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的力度加大,通過降準等多重手段保證了流動性的充裕,並通過LPR改革來引導貸款利率下行。今年,貨幣政策圍繞防疫情、保生產和保生存的救助目標展開,實施及時,從今年前4月的廣義貨幣(M2)增速和社會融資規模可以看出來,政策力度比較大。

數據顯示,4月末,M2同比增長11.1%,創下2017年以來的新高。近兩年,我國M2增速均保持在8%附近。

效果如何?和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無論是從引導貸款投放來看,還是從降低貸款利率來看,我國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更為通暢,銀行的主體作用發揮充分,市場機制運轉良好。

“央行每投放1元流動性,支持銀行3.5元的貸款增長,其倍數放大效應表明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明顯。”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峯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財政、貨幣政策注重協調配合,發揮政策組合效應,提高精準性和有效性。穩健的貨幣政策從總量上穩住貨幣盤子,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穩定增長。積極的財政政策則側重從結構上發力,確保對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支持力度。

更大力度政策正在路上

面對疫情衝擊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雙重考驗,如何以更大力度的宏觀政策對沖不利影響?

對此,中央進行了一系列部署: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把資金用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上。

疫情發生以來,國家聚焦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減輕企業社保費負擔、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發展、穩外貿擴內需等方面,出台多批税費優惠政策。國家税務總局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累計實現減税降費7428億元。

如何擴大政府投資、對沖經濟下行壓力?近日,財政部提前下達第三批2020年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額度1萬億元,各地正陸續展開發行工作。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要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需要政府來重點支持保障,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穩定目的。”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增加赤字、擴大債務應主要圍繞“六保”來做文章。

從全球來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仍在繼續發酵。疫情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接下來仍須防範風險、應對挑戰。貨幣政策應做好政策銜接,保證政策“不斷檔”。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認為,可以預見,央行將採取適度的貨幣增長支持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

“下一步,貨幣政策要更加重視經濟增長、就業等目標,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強化逆週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增強調控前瞻性、精準性、主動性和有效性,為有效防控疫情、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李建軍説。

經濟日報記者 曾金華 陳果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23 字。

轉載請註明: 宏觀調控 精準有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