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基金“吸金”能力凸顯 新發公募基金半年規模過萬億元釋放了什麼信號?

  上半年,中國公募基金市場新發產品規模邁過萬億元大關。在市場熱度不斷攀升的同時,“爆款”基金“吸金”能力凸顯。萬億元背後釋放了哪些信號?“爆款”基金該不該追呢?

  新發基金半年破萬億元背後發生了什麼?

  市場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今年以來已成立超680只新發公募基金產品,合計募集規模超過1.06萬億元。

  在我國公募基金20多年的發展史上,僅有2015年和2019年的新基金髮行規模突破萬億元,分別達到1.33萬億元、1.43萬億元。

  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新發基金規模在2020年僅用半年時間就邁過萬億元大關,意味着今年全年發行規模有望刷新2019年的紀錄。

  值得關注的是,權益類基金成為助力新發基金規模擴張的最強推動力。從新發基金類型看,上半年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募集規模分別超過1700億元和5400億元,權益類基金髮行總規模突破7100億元,佔全部新發基金規模的67%。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峯認為,上半年公募基金髮行火爆背後是其賺錢效應的凸顯。2018年四季度以來,公募基金投研能力得到充分體現,尤其是權益類產品業績出現明顯增長。許多投資者發現“炒股不如買基金”,賺錢效應帶動下,更多投資者對公募基金產品投入“真金白銀”。

  “近年來,資本市場改革正進入深水區,在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方面也有不少政策支持。”胡立峯指出,科創板、註冊制等一系列改革帶來更多投資機遇的同時,也對投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不少股民以及潛在股民通過基金進入股市。

  上海瀾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香奇説:“公募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快速躍升的背後,中國資本市場正在逐步改變其‘散户為主’的特徵,‘機構投資者時代’加速到來。”

  面對“爆款”仍需“冷靜”心態

  在基金市場火熱的上半年,發售當日結束募集的“日光基”頻頻出現,“爆款”基金成為許多投資者追隨的焦點。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出現了11只超百億元規模的新發基金產品,規模合計超1700億元。其中,8只為主動權益類基金,還有1只為指數型基金。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4只百億元基金實現“一日售罄”,展現了強大的“吸金”能力。

  另一組基金銷售數據也展示了市場熱度:超過60只新發基金在發售第一天就因達到或超過募集上限而結束募集。隨之而來的還有頻頻出現的低配售比例情況,十多隻新發產品的配售比例甚至低於20%。

  業內人士分析,市場熱度的提高、明星基金經理的加持和銷售渠道的優勢等原因造就了這些“爆款”基金。更重要的是,“爆款”基金傾向於緊密跟隨上半年的科技、消費等市場熱點,契合了投資者的關注焦點。但在胡立峯等專家看來,“爆款”基金的火熱需要更多冷靜的思考。

  “‘爆款’基金頻現實際上暴露了基金銷售領域還存在不成熟的問題。”胡立峯坦言,新發基金規模應適度適中,成立之後接受市場檢驗。投資者最好在瞭解其明確的風險收益特徵後,通過分期分批或者定期定額等投資方式逐步加大投資力度。

  他認為,不少追捧“爆款”基金的投資者往往期望值很高,但市場沒有“常勝將軍”,投資者務必保持冷靜的心理預期。

  火爆的基金市場透露出哪些信號?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在低利率、流動性充裕、居民金融資產配置不斷上升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髮行火爆背後是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轉移的加快。

  中金公司近日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居民家庭資產自改革開放開始逐步累積,配置主力從滿足生活基本需求起步,到通過購買各類家庭耐用消費品提高生活水平,再到購買不動產、乘用車等“昂貴”的固定資產,目前可能正在進入金融資產配置加速的拐點。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師王漢鋒認為,隨着資本市場不斷“升級”,居民可以配置的金融產品增多,也有意願進行多元化資產配置。

  而公募基金作為普通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增加金融資產配置的重要渠道,的確也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文章來源:珠海特區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2 字。

轉載請註明: “爆款”基金“吸金”能力凸顯 新發公募基金半年規模過萬億元釋放了什麼信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