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深圳,記者 成孟琦)訊,9月2日,第四屆生物科技峯會在港舉行,18A新規三年以來,香港已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地。港交所主席史美倫稱港交所會繼續提升吸引力,讓內地及其他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紅杉資本沈南鵬則表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改變了港交所“基因”。
港交所:努力吸引全球生物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
港交所主席史美倫開幕致辭,稱港交所今年全球新股集資額排名第三位,首7個月新股集資額按年增長85%。香港成為亞洲最大及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樞紐,在上市宗數、集資規模及板塊市值的增長率均為全球最高,生物科技及醫療保健將繼續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引擎。
史美倫表示,自2018年實施上市新規實施,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至今已有250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疫情更是促使市民加強關注醫療保健,市場進一步採用線上醫療保健及數據分析,以及更多公私營合作研發疫苗及治療方案等,相信未來幾年生物科技及醫療保健將繼續成為市場主要增長引擎,有助鞏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稱,截至2021年8月,超過50家醫療保健企業提交上市申請,當中有逾20家屬於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去年至今,全球對生物科技公司投資逾570億美元。香港資本市場具備高流通性、良好監管制度、市場多元化等優勢,且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只要符合恆生綜合指數資格就可納入“滬深港通”,獲得獨特中國內地市場準入證。同時,港交所還可以幫助中國醫療生物科技公司尋求國際擴張。港交所正與全球創新者﹑研究機構﹑全球醫療保健行業合作,努力吸引全球生物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
歐冠升還提到,港交所目前正研究改善上市制度,包括即將實行的FINI機制,為上市發行人提供更多彈性和便利,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來自快速增長市場的企業,將來成為全球第一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地。
紅杉資本沈南鵬: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改變了港交所“基因”
紅杉資本創始人沈南鵬稱2018上市新規的發佈已改變了香港交易所“基因”。他講到,自紅杉中國2005年成立以來,生物醫藥、創新器械以及醫療IT服務等領域成為紅杉中國最重要的投資領域。2018年港交所新規以來,許多紅杉中國投資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包括信達生物、藥明巨諾、再鼎醫藥、騰盛博藥、基石藥業和啓明醫療等。
沈南鵬分析紅杉醫療健康投資過去幾年加速增長的三點原因為:2015年中國藥監局的監管改革;中國的頂尖科學家也在創立生物科技公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及港交所《上市規則》第18A章新規,及其後上交所推出科創板,為中國醫療健康行業的轉型和創新做出了新的推動。
他還提到,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醫療健康行業,特別在mRNA技術、基因編輯、細胞療法和遠程醫療等領域的創新明顯加速,更多的尖端技術來自中國。未來幾年,“立足中國,面向全球”這一勢頭都值得關注。港交所和香港作為生物科技中心擁有巨大的機遇,香港目前比較活躍的、專門做醫療健康投資的二級市場基金只有不超過30家,這一方面的發展空間很大。
香港科技園:就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請提供意見
大灣區有邁瑞、華大基因、新產業生物等領軍企業,香港政府也推出了價值超過100億港元的InnoHK項目計劃,意味着香港將為大灣區的醫療健康行業提供深厚的人才儲備,未來,香港或許可以在大灣區的醫療健康產業生態中發揮關鍵作用,同時,港交所為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審核不斷儲備力量。
9月2日,港交所與香港科技園簽訂合作備忘錄,旨在推動香港以至亞洲長遠發展成匯聚全球頂尖生物科技及新經濟企業的創科中心。根據合作備忘錄,香港交易所可藉助香港科技園眾多的生物科技行業專家,將就生物科技公司在港的上市申請給予意見。香港科技園將組成專家團隊,與香港交易所分享相關知識及專業意見,協助香港上市制度維持更全面的投資者保障,鞏固香港作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地位。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未來在哪裏?
如沈南鵬所説:生物科技創造巨大的社會價值,但其產品的研發週期很長,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帶來正向的現金流。沒有資本的長期支持,生物科技公司很難生存,對於生物科技行業的企業家來説,IPO絕非是終點。
在剛剛過去的八月,港股市場只有3只新股成功發行,其中2只是未盈利生物醫藥股。心瑋醫療發行價為171港元,上市首日收盤報價129港元,跌幅24.56%,9月2日收盤報價135.5港元;先瑞達醫療上市當日收報17.6港元,較發行價跌26%,一手賬面虧6200港元,其9月2日收盤價為17.76港元。另外,八月兩隻生物醫藥B股延續了板塊一慣的火熱認購情緒,分別獲得了333倍與653倍超額認購。
根據財聯社記者對未盈利生物醫藥板塊行情的統計,截至9月2日收市,33只B股中,16只股票收漲,其中基石藥業與科濟藥業漲幅超10%;3只收平;而下跌的股票有14只,以諾輝健康跌幅最大,收盤跌7.6%。
從破發狀況來看,33只未盈利生物醫藥股中,則有17只跌破發行價,佔比超半數,跌幅最大的是歌禮制藥,從發行價14港元到9月2日收盤價2.84港元,而兆科眼科、貝康醫院與中國抗體,下跌幅度均超過發行價的一半以上。不過,未盈利生物醫藥股中,康諾希生物較發行價上漲近14倍,除“疫苗大牛股”外,較發行價上漲一倍以上的有康方生物、康寧傑瑞製藥、諾誠健華和開拓藥業。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新規實行已有3年,港交所給這些公司提供了一個機會,其中有些公司藉此機會夯實研發、為未來打下堅實發展基礎;有些公司將上市視作獲得超級估值的機會,企圖得到更多的資本青睞與市場宣傳效果,後者造成了這條賽道的擁堵與良莠不齊,也是近來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頻繁破發的原因之一。
當前,已通過港交所聆訊的6家公司當中,4家為生物醫藥公司,而躍躍欲試或已遞交申請表格的同類型公司數目則更多。這些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前路漫漫未能看清,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否還要以破發為命運?港交所第四屆生物科技峯會又能否為生物科技公司在迷霧重重中點亮一盞燈塔?港交所的命運如果因為更多的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改變,這種改變又會把港交所的帶到哪裏?帶着這些疑問,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將得到市場持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