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藍皮書:中國數字經濟前沿(2021)》今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共同發佈。著名人口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蔡昉在所撰序言中指出,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為產業發展賦予嶄新的驅動力。但同時,技術發展在很多國家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兩極化、收入差距擴大和中產階級萎縮的後果。數字經濟的發展至少有四方面問題亟待關注。
蔡昉認為,數字經濟必然加快自動化技術對人力的替代。理論上説,在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過程中,新的、更高質量的崗位也會被相應創造出來。但是,被技術替代的勞動者與有能力獲得新崗位的勞動者並不一定是同一批人羣。最新的證據是,在各國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情況下,為保持社交距離而流行的網上遠距離辦公,再次把勞動者分化成不平等的人羣,造成新的勞動力市場兩極化現象。可見,如何把數字經濟創造的就業機會與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及技能進行有效匹配,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是不能迴避的挑戰。
數字經濟自身解決不了壟斷問題。新科技革命的特點使科技公司具有更龐大的體量、更堅厚的進入障礙、更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等性質。這些都是強化壟斷性的因素,還會產生“贏者通吃”的新現象,產生勝出者更容易遏制乃至扼殺競爭對手、更可以肆無忌憚地濫用消費者數字信息等新問題。因此,從促進競爭和創新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等方面的必要性出發,防止和打破壟斷的任務不容掉以輕心。
數字經濟具有造成各種數字鴻溝的自然傾向。例如,在研發水平、科技人員稟賦以及投資支持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大企業與中小微企業之間存在應用數字技術的機會鴻溝。在家庭經濟地位和人口特徵方面的差異,使得高收入與低收入人羣之間、不同年齡段人羣之間,在生產和生活中也存在應用數字技術的能力鴻溝。此外,人力資本與技術應用的不匹配,在公共服務機構或企業推進數字化的過程中,導致直接操作人員技能與數字化系統之間不匹配的情形出現。
數字經濟發展也造成了勞動者權益保障的難題。數字經濟本身是新科技的應用,既創造出對人力資本有更高要求的高質量就業崗位,也創造出大量適宜採用靈活性就業模式的非熟練勞動崗位,造成勞動力市場非正規程度的提高。相應地,靈活就業人員參與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社會保障的程度趨於降低,通過勞動力市場制度保障自身權益的難度也增大,給數字經濟發展成果的分享帶來新的挑戰。
欄目主編:樊江洪 文字編輯:樊江洪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肖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