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alia Marin--慕尼黑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國際經濟學教授 編輯: 嗷嗷豬
本週,德國慶祝統一30週年。在經歷了多年的沮喪之後,長期低迷的德國東部——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終於迎來了新的希望,這要歸功於對電動汽車(EV)製造的鉅額新投資。
東德正迅速成為歐洲未來的電動交通中心。大眾正在茲威考和德累斯頓生產 ID.3電動汽車。寶馬已經在萊比錫生產其 i3電動汽車,而中國公司寧德時代(CATL)將在圖林根的埃爾福特附近為寶馬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另一家中國公司法拉西斯能源公司(Farasis Energy)將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為梅賽德斯-奔馳生產電動汽車電池。此外,特斯拉去年宣佈,計劃在勃蘭登堡的一個新“超級工廠”(gigafactory)生產電動汽車和電池。勃蘭登堡靠近柏林。
為什麼所有這些公司都來到東德——為什麼是現在?該地區的高工資,尤其是相對於東歐的高工資,長期以來使其成為一個沒有吸引力的投資地點。但最近的兩項政策聲明改變了這一局面。
首先,2019年2月,德國經濟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公佈了他的“2030年國家工業戰略”,其中包括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地方建立電池生產。在此之前,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於2017年啓動了歐洲電池聯盟(European Battery Alliance),旨在創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歐洲電池行業。
2019年晚些時候,歐盟委員會推出了“電池2030+”,這是一項將研究機構、行業和公共資助機構聚集在一起的長期舉措。
歐洲聯盟和德國政府的這些承諾引發了國家主導的聚集進程。電動汽車生產商現在有動力轉移到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以便接近其他電動汽車製造商和關鍵電池投入的生產基地。
其次,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提出的《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旨在支持各地區逐步淘汰煤炭,包括提供補貼以減輕對經濟的影響。德國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礦,其中三分之二位於東部薩克森和勃蘭登堡。歐盟根據綠色協議提供的資金,使東德各州得以提供鉅額補貼,以吸引電動汽車生產商來到該地區。
德國政府對電動汽車的承諾以及歐盟的財政轉移,為德國東部提供了重新工業化的新機會,從而產生了繁榮和自豪感。隨着汽車公司將其供應鏈本地化,更多的公司將遷往德國東部。隨着製造商之間競爭的加劇以及電池不再需要從亞洲進口,國產電動汽車將變得更加便宜。最後,當地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將增加收入。
這是一個重大發展。德國東部曾經歷了三十年的去工業化進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糟糕的政策決策。在1990年10月統一之前,西德政府決定一夜之間解除與DDR的貿易,而東德Ostmark則以1:1的比率轉換為Deutsche Marks。貨幣改革導致東部德國的工資上升到西部德國的70%,儘管東部的生產率僅為西方的30%。結果,東德的製造業立即破產。
政府成立的新機構Treuhandanstalt將德國東部的公司和資產私有化並出售給西方公司,通常以一個德國馬克的象徵性價格出售,以換取工作保障。儘管該地區已經失去了相對較低的工資優勢,但鉅額補貼使西方公司有動力向東方轉移。 Netflix出色的電視連續劇《完美犯罪》充分體現了當時的緊張政治氣氛。
在將幾乎所有東德公司出售給西方投資者之後,德國政府隨後解散了Treuhandanstalt。沒有該機構的補貼,對德國東部的投資枯竭,該地區向德國西部人均收入水平的趨同陷入僵局。
德國顛簸的統一過程由兩個錯誤的敍述所塑造。首先是Treuhandanstalt通過將有價值的資產贈予西方公司而賣掉了德國東部。但是這些贈品是必要的補貼,可以誘使企業進入在貨幣改革後失去成本優勢的地區。
第二個破壞性的説法是,德國東部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賣給世界。 該地區一無所有,因為貨幣改革奪走了處於類似發展水平的國家通常享有的成本優勢。 這種敍述對東德人的心理產生了有害影響,因為人們突然覺得他們在市場經濟中一文不值。
1990年,當時的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預言了該國東部的“繁華景觀”。 長期以來,許多人認為他的願景過於樂觀,但至今仍未實現。 但是,通過成為電動汽車強國,德國東部可以幫助推動綠色轉型並證明科爾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