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9月,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發行空前火爆,1個月的發行規模竟超過了之前8個月的總和。
數據顯示,9月上市銀行共發行二級資本債2400億元,而今年前8個月,上市銀行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為2380億元。《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進入9月,國有大行在二級資本債發行上持續發力,其中,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二級資本債發行總額都超過了600億元。
雖然如此,國有大行發債熱度依然不減。日前,建設銀行發佈董事會決議公告,審議通過發行減記型合格二級資本工具的議案,擬發行不超過1600億元,期限不少於5年,發行利率參照市場利率確定。
對於建設銀行等國有大行大規模發債補血,國信證券在研報中認為,除疫情因素和讓利實體經濟的影響外,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新一輪TLAC(總損失吸收能力)監管要求正在路上,最早在2022年起,被列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工、農、中、建四家銀行為滿足監管TLAC佔風險資產比率需達到的19.5%-20%的要求,進一步加劇了資本補充的迫切性。
在國行智庫研究員任濤博士看來,“補充資本將會是一場馬拉松”。
任濤分析:“若以2020年6月的數據為準、不考慮逆週期資本計提(即設定為0),則在2025年之前四大行合計需要發行超過3.3萬億的TLAC合格債務工具,可見資本補充壓力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9月30日,人民銀行網站發佈消息,為防範系統性風險,健全我國銀行業風險處置機制,確保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具有充足的損失吸收和資本重組能力,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起草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而這份《意見稿》被業內人士成為中國版TLAC。
9月二級資本債持續升温
數據顯示,9月份上市銀行共發行二級資本債2400億元,涉及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其中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浦發銀行發行規模分別為650億元、750億元、600億元和4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8月,上市銀行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為2380億元,這意味着,僅2020年9月一個月,上市銀行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便超過此前8個月。
這還沒有完,9月22日,剛剛在9月上半個月成功發行650億元二級資本債的建設銀行又發佈公告稱,董事會同意建設銀行在取得股東大會及相關監管機構批准的條件下,擬發行不超過1600億元人民幣等值的減記型合格二級資本工具,用於補充該行二級資本。
太平洋證券分析師董春曉認為,建設銀行連續發行二級資本債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
疫情發生以來,銀行業為保證實體經濟運行,加大了信貸投放力度,上半年建行風險加權資產增速高於資本增速5.63個百分點,導致資本充足率有所下降。截至上半年末,建行加權風險資產淨額同比增長14.19%,在工、農、中、建四大行中增速最高,二季度末建行資本充足率水平16.62%,較上年末下降90BP,在四大行中降幅也最大(工行下降77BP,中行下降17BP,農行提升29BP)。
當前二級資本工具發行利率低於去年,資本補充利於銀行長期發展。建行已於2020年 9 月14日成功發行650億二級資本債,品種為10年期固定利率債券,在第5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票面利率為4.2%。而建行在2019年發行的同期限同類型二級資本債利率為 4.86%。在當前較低利率環境下發行二級資本工具,不但可以補充資本,還可以適當降低負債利率。
同時,內源性資本增速難以滿足業務發展需求,外部融資勢在必行。疫情發生以來,銀行推出一系列措施讓利實體,貸款利率下行、減費讓利、加速撥備計提等導致銀行業利潤增速下滑,建行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降10.47%,上半年建行內源性資本增速低於風險加權資產增速4.5個百分點,為保證資本充足率處於較高水平,發行二級資本工具進行資本補充勢在必行。
此外,國信證券的研報認為,2017年以來我國持續加強影子銀行監管,原來通過表外理財、通道業務等減少資本佔用的業務模式被逐步取締,銀行資本補充壓力進一步增大。
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截至2019年末,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23.4萬億元,其中非標準化債券類資產為15.63%,較2018年下降1.79個百分點,所投資非標規模為3.66萬億元。由於非標回表前並未計提風險權重,回表後按100%權重計入風險加權資產將直接增大資本充足率的分母,拉低資本充足率。
在疫情的衝擊下,上半年銀行表外理財壓降等進度有一定程度的放緩,同時央行宣佈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至2021年底,但整體來看非標回表仍將加速銀行資本的消耗、提高撥備計提,部分銀行補資本的壓力可能還沒有完全釋放。
3.3萬億TLAC資本缺口待補
事實上,除了外部疫情影響和銀行自身經營的需求外,有業內人士認為,本次二級資本債發行“爆表”與以往銀行發債補血明顯不同,這種不同不僅反映在發行數量上,主要是體現在發行原因上。
“從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起草的《意見稿》,再結合3.3萬億TLAC資本缺口來看,9月份幾家被列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在二級資本債發行上猛然發力,應該被看做是為滿足TLAC資本要求而進行的提前準備。”一位不具姓名的銀行業資深人士對記者分析説。
據介紹,總損失吸收能力簡稱TLAC,主要是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可以通過減記或轉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損失的資本和債務工具的總和,可統稱為TLAC合格債務工具。2015年11月G20領導人批准了FSB(金融穩定理事會)提交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條款》,正式明確了總損失吸收能力的國際統一標準。
TLAC合格債務工具包括資本型債務工具和非資本型債務工具兩類,現有的資本型債務工具主要包括減記型二級資本債、可轉債、永續債。同時根據TLAC資本要求,合格債務工具佔TLAC資本的比例需要超過33%,因此擴大TLAC資本補充路徑仍是當前及未來的重要方向。
TLAC合格債務工具的存在,意味着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在TLAC資本充足率之外,還需滿足2.5%的儲備資本、0-2.50%的逆週期資本以及1.00-3.5%的附加資本要求(儲備資本、逆週期資本以及附加資本統稱為緩衝資本,這些不能計入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由TLAC合格債務工具的資本充足率+儲備資本(2.50%)+逆週期資本緩衝(0-2.50%)+附加資本要求(1.00-3.50%)構成。
總損失吸收能力主要適用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其存在的目的在於解決“大而不能倒”的困境以及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在引入TLAC合格債務工具後,銀行破產清償的償付順序依次為存款、一般債券、TLAC合格債務工具、二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以及核心一級資本。
公開信息顯示,每年11月,FSB會公佈基於前一年數據測算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及其對應的附加資本要求,入選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將一定期限後開始實施更高的資本要求。2019年11月22日,FSB官網公佈了2019年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及對應的附加資本要求,中國共有4家銀行入選,分別為中行和工行(適用於1.5%的附加資本要求)、農行和建行(適用於1%的附加資本要求)。
經計算,若以2020年6月的數據為準、不考慮逆週期資本計提(即設定為0),則在2025年之前四大行合計需要發行超過3.3萬億的TLAC合格債務工具。具體看,中行、工行、農行以及建行約為0.91萬億、1.09萬億、0.67萬億、0.64萬億。
任濤認為:“對於納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的中行和工行、農行和建行等四家國有大行,則需要計提1%的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以及TLAC需要滿足條件,考慮到四家銀行目前的TLAC資本缺口高達3.3萬億,意味着後續發行TLAC合格債務工具的壓力非常大,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工具創新和政策鼓勵之路仍將繼續。”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