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紓解民眾焦慮,提升民眾的獲得感和踏實感
半小時過去了,房主還是沒有出現,經紀人通知大家,“房主又要再加價20萬元”。也就是説,這套580萬元的房子,在葉芝沒有見到房主本人及商談的情況下,一夜之間已經漲了40萬元至620萬元,單價已經超過12萬元/平方米。近日,媒體披露的這個案例,讓人心懷悲慼。報道稱,開年以來,北京的學區房市場呈現出房源少、價格高、客户多的特點。有經紀人表示,節後他已成交了五六套學區房。
↑圖源:中介平台
但凡在北京有過購買學區房經歷的人,恐怕都走過與報道中葉芝相似的心路歷程。掙扎、焦灼、懊喪、痛苦、惶恐、煎熬、患得患失……這些詞語可涵蓋整個購房過程。至於臨陣漲價、一夜之間漲個三五十萬元,還真不誇張,揆諸過往媒體報道,絕非個例。
莫怪房主豪橫,也別憤恨中介架秧子起鬨,市場在那裏,你不買有人買,你不搶有人搶,你動作稍微一慢就有人捷足先登。問題出在哪裏?好學校就那麼多,相對應的優勢地段學區房也就那麼多,儘管“老破小”,但因為佔盡地利便奇貨可居。
有人説,上什麼樣的小學有那麼重要嗎?答案是,很多時候確實就那麼重要——關乎孩子前程,關乎孩子同學質量,關乎整個家族希望。故此,學區崇拜、學區房崇拜在一些城市一直高燒不退。
怎麼治理學區房崇拜?有識之士紛紛建言獻策。有主張拿無良中介開刀的——的確,有的中介炮製虛假信息,惡意炒作,該受罰;有主張推進租售同權,賦予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權益;有主張實行多校劃片,改變以往那種單校劃片的入學方式;還有的主張均衡優質教育資源,實行“雨露”均沾……應該説,這些措施都有針對性,但反觀現實,好學區的房子依然走俏,讓人可望不可即,徒生浩嘆。
一個段子是:“一對北大清華畢業的年輕父母拜問禪師:如果買不起學區房,該怎麼辦?禪師回答:如果北大清華都買不起,還買學區房做甚?”
“學歷不值錢但學區房值錢”的論調因此延伸出來——這簡直是一個要難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問題。有網友一本正經地稱,因為前者是兑現的業績,沒想象空間;後者是概念,可以炒啊。這只是一家之言,但傳遞的信息值得思考。好的學區房顯然不是單純的商品房,它除了可以供孩子上到較好的學校,還是保值增值的“金融”產品。孩子讀了小學或初中,轉手一賣,收益不菲,這樣的學區房比一般的理財產品更有想象力,還更穩定更保險。
故此,不能簡單地嘲笑一些家長瘋狂追逐學區房,箇中的心酸和焦慮,以及不足為外人道的複雜心曲,都值得咂摸。説白了,追逐學區房,關涉學區崇拜,還關涉通脹焦慮和生育焦慮。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這一表述回應了現實中“生不起養不起”的感嘆。在孩子成長成才過程中,教育成本確實偏高,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為好的學區房發愁。顯然,如果不盡快在這方面發力,解決學區房價偏高等難題,勢必還會壓縮一些人的生育意願。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間,我國仍會堅持“房住不炒”。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再聯繫到一些城市不斷完善長租政策,加快租賃立法,努力使租賃住宅享受公共服務同等權利,學區房熱或許有降温可能。
據報道顯示,北京有關部門已監測到一些投機性需求惡意炒作學區房,將堅決遏制、精準打擊,嚴格執行多校劃片、派位入學政策,嚴肅查處違規使用信貸資金購房問題。這稱得上對民意的積極回應。而歸根結底,治理學區房難題不可單兵突進,也不可基於一時一地,惟有統籌考慮,源頭治理,真正推出釜底抽薪之策,才能紓解民眾焦慮,提升民眾的獲得感和踏實感。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王石川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