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國英
財富是一隻怪獸,
它鄙視你的怯懦,
它吞沒你的無知,
你拿什麼去征服?
今天的A股走勢,沒啥好聊的,微幅盤整。
有個小插曲,挺有意思。
北向資金,今天玩起了日內小波段,上午盤最多拋貨25億,午盤掃貨,下午盤再拋貨,尾盤再次掃貨,資金走勢圖如同過山車——截止收盤,北向資金淨流入不到5億。
(今天的北向資金走勢圖)
説實話,北向資金確實有點套路,狂吸之後再蓄勢,順便做點日內小波段。
當然了,這樣的小插曲,不值得過多討論——A股二季度的小牛走勢,已經相當明顯了,本週還要有較大的拉昇。
今天,重點説一説投資心態。
做股票,一定要有徵服心態,征服不確定性——投資的本質,其實就是對不確定性(風險)的補償。
沒有徵服心態,庸眾式的人云亦云,淪為韭菜被收割是註定的。而大而化之的所謂價值投資,那也還不如直接買基金靠譜。
既然選擇自己做股票,在主觀上,就一定要賺兩份錢的想法,既賺公司成長的錢(擇股),又賺交易的錢(擇時),當然頻繁交易,我是反對的,但3-9個月的中期波段操作,我還是認同的。
主觀想賺兩份錢,客觀可能並不如願,但是,這個追求還是要有的,一定要有這個征服心態——在每年的特定時間點,要儘可能追求擇時和擇股的雙重底部交叉,當然,能做到這個超級牛了,我也一直在精進中。
所以,征服A股,就是要征服擇時和擇股兩個不確定性。
擇時,就是大盤波段的走勢,這個結合政經、外交、貨幣等變量,做一個相對的波段底和波段頂評估。
記住,不要有魚頭和魚尾全吃的妄想,在相對的波段底買入,在相對的波段頂拋出,就已經很不錯了。
在中量級行情中,買點和賣點,與最終的波段底和波段頂存在5%左右的差額,這是很正常的。在重量級行情中,存在10%左右的懸殊,也是合理的。
但是,擇時不容易,往往波段底到來時,市場是超級悲觀的,你需要對抗被庸眾裹挾的過度悲觀情緒。
而在波段頂到來時,市場往往是超級樂觀,你同樣需要對抗這種被庸眾推動的過度樂觀情緒。
這種對抗,本質是就是征服,征服自己的認知能力,征服自己的的怯懦和貪婪——具體研究時,剔出影響大盤走勢的次要邏輯,揪出主導性邏輯,從而形成自己對市場的判準,並堅決不被庸眾情緒影響。
擇股,研究個股的基本面,這個僅是基礎,這個許多人能夠做到。但是,還要進一步研究具體上市公司的行業週期、產品週期、以及企業家週期,這個要求就比較高了。
所以,擇股,除非是機構,一定要有自己的邊界,在自己的認知邊界中去征服。
我有一個朋友,是做藥品生意的,從業20多年了,與多家三甲醫院都有合作,他對醫療行業的政策、不同藥品的市場狀況、哪家藥廠有什麼新品、即將推出什麼新品、預測市場反應如何、老闆到底幹不幹正事,都有比較強的認知能力。
這就是他對個股的認知邊界,在這個認知邊界內,一般投資人肯定是比不過他的。所以,過去這些年,他買股票,差不多一半倉位,選擇醫藥類股票,還有一半再做其他板塊的配置。
事實證明,他的投資收益不錯,過去10年年化收益率超過16%,現在,與我們小團隊也形成了不錯的交流模式,他將對醫藥的研究心得分享給我們(喔,我們有個4人研究小分隊,以後會與大家做些板塊分析的內容分享),同時希望我給予他具體的擇時建議。
擇股,沒有認知邊界的盲目征服,其實是盲目自大,極容易被一些不確定的信息,帶到深坑裏去。
比如,一家公司的核心技術到底行不行?即將推出的新品到底前景怎麼樣?這個必須是專業人士才能瞭然,光憑上市公司的信息、或者券商研究的吹票,押對的是偶然,押錯了是必然。
最後,提醒一下,我的每一篇原創,都是深思熟慮寫出來的,文章要細看,不要走馬觀花、甚至只看標題,就倉促留言評論,這對你其實沒什麼幫助。
比如,我在上週四文中的一段內容,有人細讀了,收穫挺大,更多的人,可能並無知覺。
征服自己,
不要被庸眾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