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之風再度席捲資本市場。今年開年以來,新玩家不斷湧入光伏賽道,其中不乏具有乳製品、房地產、生豬養殖等背景的跨界玩家。一份份轉型擴產的重大公告,一個個動輒百億的資金計劃,無一不在挑動着資本市場緊繃的神經。
光伏的十字路口,近期尤為繁忙。
9月23日,天合光能公告,擬募集不超過 88.65億元,投資建設年產35GW直拉單晶項目,其中一期產能20GW,二期產能15GW。同月13日,天合光能還與南玻A簽訂高純硅料長單採購合同,在2023年-2026年裏,向南玻A採購高純硅料原料產品合計為7萬噸。按市場價格估算,預計含税採購總金額高達212億元。
短短十天,270餘億資金的流動方向就被規劃完畢,這只是光伏行業的一角。除天合光能以外,今年以來,隆基綠能、通威股份、TCL中環等光伏產業鏈龍頭均紛紛宣佈了大手筆擴產投資計劃,投資金額動輒高達百億。
如果説2021年尚且是各光伏巨頭們摩拳擦掌的“備戰時期”,那麼2022年,就是一個全民試水光伏的“瘋狂時期”。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0個非光伏公司宣佈跨界光伏,累計公佈的投產計劃規模或達千億。
但從已有事實來看,光伏並非一個資本市場“萬能解”:有部分跨界光伏的企業在引發關注之後屢屢受挫,有部分光伏企業盲目擴產,不惜違反相關法律法規。
不僅如此,市場的擔憂集中體現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如今的光伏行業,各方“瘋狂”擴產是否會造成產能過剩?又是否會復刻2009年前後的光伏“滑鐵盧”?
企業、資本、投資者,各方目光聚焦在同一個問題上——光伏所乘之“風”,還能吹多久?
瘋狂的光伏
鋪墊造勢兩個月後,“水牛奶之王”皇氏集團正式官宣了太陽能電池項目投資計劃。
計劃稱,公司與安徽省阜陽經開區管委會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在阜陽經開區管委會管理區域內投資建設萬頭奶牛牧場、乳製品深加工廠項目及年產20GW Topcon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
其中,年產20 GW Topcon超高效太陽能電池和2GW組件項目總投資約100億元,由皇氏集團子公司皇氏農光互補(廣西)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農光互補”)牽頭在阜陽經開區管委會轄區內新設立公司作為投資主體投資建設。
百億投資項目公開以前,儘管皇氏集團曾在之前的股價異動公告中表示“具體合作內容及簽訂尚未確認”,依然難擋資本的“瘋狂”——公告百億項目前的7個交易日內,皇氏集團錄得7天4板,累計漲幅40.28%,累計換手率192.02%。
而皇氏集團不是唯一一個選擇跨界光伏的企業。今年3月,江蘇陽光宣佈擬設立一家主營硅片、硅棒等的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20億元。4月,公司再度宣佈擬在包頭建設多晶硅、電池片及組件等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原本專注醫美和輔助生殖的麥迪科技則在綿陽市安州區投資建設了百億級光伏產業園。其中擬建設年產8 GW高效單晶電池智能工廠項目,預計總投資超30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0個非光伏公司宣佈跨界光伏,涉及行業包括乳製品、房地產、生豬養殖、醫療等等。其中不乏百億級別投資,普遍佈局的是光伏中、下游項目。
今年以來,光伏企業擴產步伐加速。據黑影光伏數據統計,2021光伏製造擴產投資近7500億,投資力度幾乎是2020年的兩倍。在過往的三年中,可統計的光伏產業的擴產(公告)投資規模已超過20000億,其投資環節涉及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光伏玻璃等等幾乎所有環節。
光伏市場的擴產競爭與各方對市場份額的爭奪密切相關。一方面,產能規模的大小影響着競爭關係的動態變化;另一方面,享受着馬太效應的頭部企業,並不甘心在行業格局劇烈變化之際居於人後。
或基於此,隆基綠能、通威股份、TCL中環、合盛硅業、東方日升、上機數控、特變電工等光伏產業鏈龍頭公司也紛紛宣佈大手筆投資計劃。
如隆基綠能8月24日拋出108億年產46GW單晶硅棒和硅片項目投資計劃;通威股份9月22日與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署《協議書》,預估固定投資約40億元,投資建設年產25GW高校光伏組件製造基地項目;天合光能9月23日公告,公司擬在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建設年產15GW高效電池和15GW大功率組件項目,項目總投資約60億元(含流動資金)等。
除了產業側的共同需求外,究竟是誰在推動着這股光伏浪潮?
誰是幕後推手
光伏賽道頻出大事件,離不開資本的注入。
今年4月和5月,TCL科技集團兩次出手增持了光伏硅片領域排名第二的TCL中環。兩次增持均通過集中競價的方式,分別增持了TCL中環1.08%和0.75%的股份。兩次增持完成後,公司合計持有TCL中環股票9.63億股,佔TCL中環總股本的29.80%。
而TCL中環也給母公司帶來了不俗的業績。上半年報顯示,TCL中環實現營業總收入317億元,同比增長79.7%,實現淨利潤32.25億元,同比增長68.4%。營收佔比TCL科技總營收為37.5%,同比提升13.8個百分點。預計到2022年末,TCL中環的晶體產能將超過140GW,成為全球光伏硅單晶規模TOP1廠商。
此外,TCL科技還不忘向上遊延伸,其投資的項目也頗有進展。今年7月,TCL科技全資子公司天津硅石分別與江蘇中能硅業、江蘇鑫華半導體及內蒙古鑫華半導體等協鑫的子公司或聯營公司簽署協議,就10萬噸顆粒硅、硅基材料及1萬噸電子級多晶硅項目開展合作,TCL科技在兩家合資公司中均持股40%。
8月25日,TCL科技與協鑫科技合作的1萬噸/年電子級多晶硅暨10萬噸顆粒硅項目正式開工。
除大資本外,大基金也出手加碼。廣發基金半年報顯示,在其持倉前10的股票中,出現了5只光伏概念股,持倉市值超過400億元。
其中,晶澳科技、隆基綠能、陽光電源、天合光能、錦浪科技等公司均獲得其青睞。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廣發基金旗下有48只基金持有晶澳科技的股票,持股數量合計為1.41億股,持倉市值超過111億元;隆基綠能則是獲得廣發基金旗下72只基金青睞,持股數量為1.57億股,持倉市值為104億元。
剩下的天合光能、錦浪科技、陽光電源則分別有44只、39只和5只基金押注,合計持倉市值分別為82億元、62億元和59億元。
除了大基金、大資本的介入,在“跨界光伏就漲停”的背後,也有不少遊資頻頻現身炒作。
以皇氏集團為例,8月16日,華泰證券南京民智路證券營業部買入2216.23萬元,華寶證券上海東大名路證券營業部買入2178.82萬元;賣出方面,萬聯證券上海富貴東路證券賣出最多,為7204.97萬元,中國國際金融上海分公司賣出4497.13萬元。此後的四日內,皇氏集團均登上龍虎榜,華鑫證券、財付通證券等旗下游資也頻頻出現。
在企業為自身另謀出路、背後大資本瘋狂炒作的同時,風險也悄然而至。
風還能吹多久
幾乎所有宣佈跨界光伏的公司,幾乎都難逃業內對其能力的質疑。
如皇氏集團剛剛公佈百億投資項目時,即有業內人士質疑其資金來源。由於皇氏集團的市值僅為80億元左右,2021年業績還出現虧損,直到2022年上半年,其非扣淨利潤仍為負值,而公告中又提及太陽能電池項目投資資金將主要由相關合作方出資及項目公司自籌解決。
即便是主業與光伏存在互補關係,也難逃監管關注。
今年6月20日,正邦科技發佈公告,與國家電投簽署《碳中和綜合智慧能源項目合作協議書》。根據合作協議,國家電投對正邦科技的土地、能源進行統一規劃,力爭在三年時間內,建設生態光伏、風電、分佈式及集中式綜合智慧能源約 1000萬千瓦,預計投資總額達到400億元左右。
正邦科技多次表示,公司能夠利用養殖場地,開啓農光互補等項目,最大程度地利用資源,降低用電成本。但仍收到深交所關注函,要求説明此次合作的目的與具體方式以及是否存在資金狀況等條件不足以支持相關項目開發的風險。
從股價表現來看,皇氏集團從最高點11.02元/股持續震盪下跌,截止9月30日已跌至6.5元/股,當日跌幅達7.67%。正邦科技的轉型消息似乎也並未扭轉其股價跌勢。其股價在今年1月10日達到最高點,為11.11元/股,截止9月30日,收盤報4.47元/股。
業內人士也曾發表評論稱,在經歷過之前的成功案例後,跨界光伏似乎正演變為一場雙向奔赴的泡沫。
忽略光伏產業裏的投機客,回到光伏產能層面,全行業性質的大幅擴產,或將導致產能過剩。根據隆基能源研究院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需要達到1500GW~2000GW,這一裝機規模相當於2021年新增裝機量的10倍。
隨着廠商們不斷擴充光伏一體化產能,市場對光伏產能過剩危機的擔憂也在上升。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公開表示,需要警惕部分環節的產能過剩,以及產能擴張之後的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問題。
但也有觀點認為,光伏產能釋放無非把成本降得更低一些,量的問題可以讓市場自己去調節。行業在加速出清後,留下的企業將更加有利於行業發展。
光伏之“風”還在吹,不過能吹多久,仍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