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菱星馬掛牌出讓15.24%股權 吉利或成“接盤人”
“吉利確實和華菱星馬接觸過,但現在還沒有結果。”5月26日,有吉利商用車內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證實了有關傳聞。
“除了吉利,一汽(指一汽凌源)也有意向。”同日,華菱星馬董秘辦工作人員透露稱,“目前還沒有接到控股股東的明確通知,控股股東更看重企業(受讓方)實力。”
按照華菱星馬的公告,此次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時間為10個交易日,即5月25日至6月5日。在業內人士看來,體量更大、綜合勢力更強的吉利集團,或將成為最後的“接盤人”。
二次掛牌“精準定向”
華菱星馬於5月22日發佈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星馬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華神建材擬通過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轉讓所持公司8568萬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15.24%。若本次公開徵集轉讓完成,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將發生變更。
“這次整體轉讓股權,也是為了企業更好地發展。”在中國流通協會商用車商會秘書長鍾渭平看來,全國商用車排名前十的華菱星馬是一份“優質資產”。
事實上,這已是華菱星馬方面第二次對股權進行轉讓。2017年6月1日,華菱星馬發佈公告,擬轉讓控股股東所持公司股份、公開徵集受讓方。
在該公告發出後的2017年6月26日,實控人星馬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華神建材與恆天集團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擬將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作價約6.5億元全部轉讓給恆天集團,轉讓完成後,恆天集團也將成為上市公司新的實控人。
然而,在上述股權轉讓協議簽署四個月後的10月26日,華菱星馬實控人與恆天集團簽署了《關於華菱星馬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轉讓協議終止協議》。華菱星馬的第一次股權轉讓最終以失敗告終。
“公司認為目前推進重組條件尚不成熟,從保護公司全體股東及公司利益的角度出發,經審慎研究,決定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彼時,華菱星馬管理層向投資者出給了“重組終止”的説明,並表示,“未來公司是否涉及重組事項,公司將及時履行相關信息披露義務。”
距上次重組失敗近三年,華菱星馬近期再次發佈了重組公告。對比相隔三年的兩份公告,不難發現此次公告對受讓方提出了更為嚴苛、也更為“精準”的條件——擬受讓方或其實際控制人所控制的企業集團須具有乘用車和商用車生產資質;在財務條件方面,擬受讓方或其實際控制人所控制的企業集團 2019 年度經審計的合併報表總資產應不少於人民幣 (下同)2000 億元,淨資產應不少於500 億元;最近三年連續盈利,經審計的合併報表每年利潤總額不少於 50 億元,2019 年度經審計的合併報表營業總收入不少於人2000 億元。並且,此次股權轉讓的公開徵集時間僅為10個交易日。
“擬受讓方2000億元門檻,還需要有乘用車、商用車雙資質,這樣的條件本來就沒有幾家合格。”在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田永秋看來,設置瞭如此嚴苛的條件,擬受讓方只能是一汽、東風、吉利等大型汽車控股集團。
吉利、一汽凌源二選一?
在華菱星馬發佈重組公告後,業界便有“一汽凌源或吉利將接盤”的消息傳出。
“一汽(凌源)和吉利確實都有意向。”前述華菱星馬董秘辦工作人員表示,掛牌結束後並不會馬上公佈受讓方,還需要控股股東對意向受讓方進行盡職調查和審計、評估等工作,“待上述流程全部完成後,控股股東才會給我們發函確認。”
公開資料顯示,一汽凌源的前身為遼寧省淩河汽車製造廠,1993年11月,淩河汽車製造廠與一汽集團合資,更名為一汽凌源汽車製造有限公司,產品涵蓋皮卡、輕卡、中重卡。2013年,主營業務為空壓機的上海飛和集團投資重組了一汽凌源,其中,上海飛和持股95%,為公司實控人;一汽資產經營管理公司持股5%,僅為財務投資者。
讓業界做出一汽凌源將接手華菱星馬判斷的,是華菱星馬所在地地方政府領導對一汽凌源的一次造訪。
據馬鞍山市政府官網,2019年2月19日,時任馬鞍山市市長的左俊在上海拜會了中化國際總經理劉紅生和一汽凌源總裁鄭和通,就推進新能源產業、汽車裝備製造產業合作等開展深入對接。
“一汽凌源的體量太小了。”對於一汽凌源接手的可能性,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擬受讓方已經鎖定,現在是在走流程而已,否則也不會公告。”
不僅如此,另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汽凌源的另一股東一汽方面也不會同意這筆交易。“一汽剛剛完成了商用車和轎車資產的置換,並通過轉讓一汽夏利徹底解決了同業競爭問題,以儘快完成整體上市。”
在排除一汽凌源後,此次華菱星馬另一潛在受讓方吉利集團浮出了水面。
“吉利確實和華菱星馬有過接觸,但現在還沒有結果。”有吉利商用車內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透露。隨後,這一説法得到了吉利集團高層的證實。
財聯社此前發佈的“吉利四大商用車基地同步推進 未來有望出口歐洲市場”報道,表明了吉利在商用車領域的“野心”,而此番與華菱星馬的接觸,則可以視為其進一步壯大商用車業務、增強融資能力的動作。
“吉利在商用車方面進行了很多儲備,也挖走了很多人才。如果這次把華菱星馬收入囊中,那就是雙贏。”鍾渭平表示,如果一家車企在商用車領域存在短板,就無法成為全球主流車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