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婭殺入投資圈:一把就是1.5億

薇婭殺入投資圈:一把就是1.5億

作者 | 鉛筆道編輯部

消失270天后,薇婭以另一種姿態“復出”了:投資——而且一把就是1.5億。

最近,小家電品牌“德爾瑪”更新招股書,再度衝刺IPO。而這份招股書裏,竟然出現了薇婭的名字。信息顯示,2020年11月,薇婭丈夫(董海峯)大手筆投資了“德爾瑪”,總金額為1.5億元,佔股為2.84%。

作為網紅主播,薇婭曾經做到了“一姐”。打入投資界後,她還能做到頂流嗎?

從眼下的結果看,入行兩年即收穫一個IPO,這個業績對於“投資新手”而言,已經是非常不錯。但從未來收益看,這筆投資到底是血賺還是血虧,目前無法判斷。

薇婭參投的是上市前最後一輪(Pre-IPO輪),投後估值52.75億。這意味着,只要“德爾瑪”上市後市值別倒掛(低於上市前估值),薇婭就能賺錢。

“德爾瑪”估值倒掛的可能性有多少?PE倍數必須達到31倍。這裏的“PE”指的是它的市值除以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

而小家電賽道的PE倍數多在10-20倍之間,比如九陽股份為17.43倍,蘇泊爾為18.46倍,愛仕達為20.32倍。

從概率看,“德爾瑪”實現31倍的PE值可能性不大。據此推測,薇婭該筆投資有一定的虧損風險。

鉛筆道認為,“德爾瑪”無法實現該PE值更核心的原因在於:從業務本身分析,與其他家電品牌相比,“德爾瑪”缺乏足夠的模式亮點。它雖自詡為小家電品牌,但自有品牌打造並不成功,只能算是個高級版“品牌代運營”公司。

據2021年數據,它的自有品牌收入約10.87億,佔總收入比例約36%。剩餘兩塊業務中,一個是ODM業務(設計代工業務),佔總收入比約22%。另一個則是“品牌授權”業務,通俗地説就是高級版“品牌代運營”業務——佔總收入比例約32%。

具體運營方式為:自己生產“白牌商品”,貼上華帝、飛利浦的品牌銷售。2018年至今,“德爾瑪”分別買下了飛利浦、華帝的部分商標使用權——前者的合作方式是買斷(2018年-2038年),後者的方式是“一年一簽”。

“品牌授權”業務充分證明了一個問題:“德爾瑪”打造自有品牌是不成功的。單依靠自有品牌業務,“德爾瑪”也上不了市。

德爾瑪成立於2011年,最初走的就是自有品牌路線,主營品類為加濕器、毛球修剪器等。至2017年,公司營收6.54億元,淨利潤為-0.85億。

從財務數字看,“德爾瑪”極有可能是自有品牌勢能乏力,才考慮買斷的大品牌。而這個措施很快起了效果:2018年,“德爾瑪”營收衝到9.67億,淨利潤為4728 萬元。

2020年,小米投資“德爾瑪”之後,又給其上市點了一把火:把代工訂單交給了後者——目前已成為了其第一大ODM客户。

因此嚴格意義上説,“德爾瑪”並不是純粹的小家電品牌——這與創始人的基因有關。

其創始人蔡鐵強出生於1987年,第一次創業乾的就是電商代運營。2007年,蔡鐵強創立佛山飛魚廣告策劃設計有限公司,起初提供品牌與創意服務。2010年時業務延展至“電商代運營”,為華帝等家電品牌提供“電商代運營”服務。

蔡鐵強的創業路線起起伏伏,但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行業:從乙方變成甲方,再從甲方又變成乙方;從服務品牌到創立品牌,再從獨立品牌變成“品牌代運營”。

這是一次很好的斜槓創業,但與其他小家電品牌比,它的“自有品牌”基因缺失,很可能導致它無法打破行業的市值定律。

因此鉛筆道認為:薇婭的這筆投資,也很可能無法賺到大錢。

當然,這次投資並不像純粹的財務投資,更像是“服務費入股”。“德爾瑪”的主要銷售形式為“線上”,而薇婭正是重點合作主播。

薇婭只是將“德爾瑪”本該支付的服務費轉化成股份,以短期利益換取長期利益,以小博大,以短博長——因此,薇婭即便這次把錢虧了,也已經是做到了風險最低。

鉛筆道編輯部成員不持有所述企業股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9 字。

轉載請註明: 薇婭殺入投資圈:一把就是1.5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