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小巨人”緣何而來?
2011年,工信部首次提出將“專精特新”作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2018年,工信部發布《關於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的通知》,從重點領域、專業化程度、創新能力等多個方面對申報條件做出嚴格要求。三批次共計評選約4900家企業,涵蓋製造業中各個“補短板、鍛長板”的關鍵細分領域。
■專精特新“小巨人”對A股投資有何意義?
經初步篩查,約400家上市公司獲得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認證。由此構建出的“A股小巨人指數”今年以來大幅跑贏創業板指13%;其背後的原因在於,“小巨人”主要為具有硬科技的中小盤成長股,也更符合今年以來的市場風格。我們認為,部分中小盤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實有明顯改善,對中小盤的價值重估也正在進行,中小盤成長風格有望延續。
■“小巨人”,“小”在何處,“巨”在何處?
似小非小,成長空間廣闊:“小巨人”目標市場規模可能不大,但往往是“卡脖子”重災區。“小巨人”聚焦主業,深耕狹長市場,積極橫向擴張與技術創新打開成長空間。
似巨非巨,細分領域隱性冠軍:“小巨人”企業憑藉技術或效率優勢在各自細分行業或領域中佔據領導地位。“小巨人”企業往往在toB端收入佔比高,處於價值鏈後端,市場挖掘不充分,未來有望出現價值重估,並與自身業績增長形成戴維斯雙擊。
■優中選優,掘金A股中的科技“小巨人”。
線索一:行業供需缺口下的國產替代加速/國產優勢提升。供需缺口帶來的不僅是短期量價齊升,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部分“小巨人”公司加快國產化和高端化進程。部分中小盤公司有望藉此機會打入行業主要廠商供應鏈、提升產品市場份額、加速國產化和高端化進程,從而中長期受益。
線索二:小賽道+好產品,成長性進入兑現期。隨產品的推出和商業模式的穩定,公司於細分行業中建立起品牌和技術壁壘,需求逐步起量而固定成本維持相對穩定,從而有望帶來業績的非線性釋放。
■風險提示:經濟下行超預期、中小盤公司業績不及預期、測算誤差。
(文章來源:安信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