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中國GDP將在2028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英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26日發表報告稱,由於中美兩國經濟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復甦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這個時間比以前的估計提前了5年。近一段時間來,隨着中國在有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後經濟迅速恢復,中美經濟比較成為全球,特別是西方經濟學界的熱門話題。此前已有多家西方智庫和國際機構發出了類似的預測。對於西方的這類預測,中國國內存在不同看法。多名中國學者27日就此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有人認為西方這類報告是“捧殺”,實際上是在內部拉響對中國“警報”;也有人認為中國經濟超過美國是客觀趨勢,未來中國發展的關鍵是自己怎麼做。多數學者認為,隨着中國與美國經濟實力差距縮小甚至超越,未來美國和西方遏制中國的力度可能會更大,中國與美國的摩擦不會減少。不過,多數西方媒體也承認,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復甦是利好消息。日本機械工業協會日前公佈的最新數據稱,日本機牀行業的整體訂單額終於恢復至疫情之前的水平。其中,海外訂單,特別是來自中國的訂單連續6個月保持強勁增長是主要原因。
“西方應更多關注亞洲發生的事”
據路透社報道,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週六公佈年度報告稱,到2028年,按美元計算的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比該機構一年前預測的時間提前了5年。在對193個國家增長前景的排名中,該報告稱,“一段時間以來,全球經濟最重要的主題就是美國和中國的經濟與軟實力較量。疫情大流行及其經濟影響無疑使這場競爭態勢對中國更有利”。
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是一家有25年曆史的經濟智庫,專門為機構和企業客户提供獨立的經濟研究和商業預測報告,客户包括英國國防部等部門以及奔馳、沃達豐、福特等歐美大公司。
美國彭博社稱,由於中國比西方國家更好地控制住了疫情,中國經濟註定會比之前預測的速度更快超越美國。2028年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將交換位置。此外,中國人均GDP最快會在2023年越過12536美元的門檻,成為高收入國家。。報道引述報告的話提醒西方國家,“這些事實應促使西方更多關注亞洲發生的事情”。
德國電視一台27日感嘆,“歐洲將成為最大輸家”。報道稱,根據英國經濟智庫的預計,中國將比原來預計的提前5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歐洲的經濟地位也將隨之下降。德國目前的經濟排名也將不保,將從目前的第四變成第五。日本雖然能繼續保住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然而在2030年左右將被印度超過。
近來,由於各國經濟從疫情中復甦的速度不同,許多國際機構和媒體更加關注中國與美國的經濟增長對比。《日本經濟新聞》12月11日報道,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發佈了對亞太15個國家和地區至2035年經濟增長展望的預測。該中心去年的報告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到2035年時仍將落後於美國。而今年的研究顯示,基於世界疫情在四五年內結束的“標準情境”下,美中GDP發生逆轉的時間點將提早到2029年,而在“嚴重情境”下甚至會進一步提前到2028年。
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 10月19日公佈了2020年的亞洲實力指數報告。報告稱,美國仍是亞太地區影響力最高的國家,不過今年的實力指數下跌幅度最大。美國雖然在軍事實力、防務網絡(聯盟)與文化影響力等三大領域佔據首位,但是在經濟實力、(對外)經濟關係與外交影響力等領域,中國都已成為新霸主。報告認為,各國的經濟復甦速度會影響到未來10年各國的全球影響力。美國在亞太地區失去影響力是因為其防疫成效不佳,以及特朗普退出多個國際組織與多邊條約。報告預估,美國和日本到2024年至2027年才能讓經濟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而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發展,中國預計於2030年能追平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整體實力。此外,報告還稱,經歷疫情的衝擊後,現在仍預測印度未來幾年能在整體實力上與中國並駕齊驅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客觀趨勢還是“捧殺”
對於西方智庫的這些預測,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學者2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世界曾經有眾口一詞説中國要崩潰的時候,現在又眾口一詞説中國很快要超過美國。不管怎麼説,這反映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美兩國實力對比在發生改變。由於疫情,這個趨勢在加快。説到底,就是中美經濟實力對比在向有利於中國的方向傾斜。這名學者稱,中國發展速度快,並被國際上越來越多機構和力量看到,肯定會引起一些反華勢力的警覺,他們會增加對中國的壓力。但這是一種博弈。西方曾全面封鎖和打壓我們,但發現打壓無效時,最後只能跟你合作。未來的路很長,我們更需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表示,英國智庫的報告代表了西方的一種心態,即通過“捧殺”中國來達到內部示警和動員的目的,我們要理智地避免落入“出頭鳥陷阱”。西方其實不希望美國被中國趕超,他們對中國的發展壯大充滿了抗拒和焦慮。
對於中美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更替,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日前引述專家的話稱,當前對疫情的不同反應將對美中激烈的政治和經濟競爭產生影響,世界範圍內都將感受到這一點。報道引述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拉迪的話稱,這意味着“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將繼續擴大”,將使美國決策者阻止其他國家與中國達成協議或者使中國與全球經濟“脱鈎”的任何企圖變得更加困難。
“中國崛起曾使日本的民族主義者強大”,德國《時代週報》27日稱,2010年底,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被日本民族主義者認為是傷害了日本。中國也成為日本爭論的最大話題。報道稱,對於一些國家的民族主義者來説,中國將是“最受歡迎的敵人”。
崔洪建説,對美國和西方國家來説,他們除了“拉響警報”和“捧殺”外,還在形成限制中國的新的具體手段。比如説,西方國家正在試圖借WTO改革問題要取消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還會在全球抗疫、債務減免等問題上給中國套上更多的國際責任,並以要求“中國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的名義來推行其策略。比如西方媒體曾多次在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問中國會不會免費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新冠疫苗。這就是企圖讓發展中國家對中國有過高的期待,將“公共產品”等同於“免費提供”。
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是利好
韓國“今日亞洲”27日稱,説實話,中國經濟總量在未來某一時刻超過美國並不出乎世人的意料,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加之中國經濟表現出的活力,這些都讓人們認為2028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並非天方夜譚。但從另一方面講,中國經濟要從質的方面超越美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人均GDP到2050年才有可能超過美國,在實現總量超越後,中國領導人的注意力將更多放在經濟提質增效方面。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2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我們的偉大復興現在到了一個關鍵期。只要我們自己不出現問題,GDP肯定會繼續增長,完全有可能在2028年超過美國,但這只是一個量變。對中國經濟來説,最關鍵的是質變,也就是經濟要進行結構性調整。現在中央已經提出需求側改革,我們還有那麼多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羣,未來要提升他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
實際上,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對世界經濟是利好,對多國經濟都釋放出拉動效應。《日本經濟新聞》引述日本機械工業協會22日的報告稱,日本11月機牀訂單額終於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海外訂單,特別是來自中國的訂單持續增長是主要原因。中國訂單額連續6個月增長,11月相當於去年同期的兩倍。
“中國每分鐘進出境貨物價值6000萬元人民幣。”中國商務部26日稱,預計今年我國進出口總額有望達到32萬億元左右,較2015年增長30%。據世貿組織數據測算,今年我國佔國際市場份額將超過2015年13.8%的歷史最高水平,而中國市場復甦成為眾多國外品牌消費品營業額恢復增長的主要原因。
【環球時報記者 蕭達 郭偉民 青木 吳志偉 胡錦洋 陳康 柳玉鵬 王偉】
閲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