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中國國家形象提升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海外網評:中國國家形象提升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在2020服貿會綜合展區文化服務展位上,外國遊客體驗中國戲曲“變臉”遊戲。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攝

“中國整體形象好感度繼續上升。”9月15日,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在京發佈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本次調查在美國、日本、韓國、印度、英國、法國、南非、巴西、阿根廷等22個國家同步展開,共獲得11000個訪問樣本。調查顯示,2019年,海外受訪者對中國的整體印象為6.3分,較2018年提升0.1分;海外發展中國家對中國整體形象好感度較高,得分達7.2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國際輿論格局的不平衡,中國國家形象傳播面臨諸多新問題新挑戰。着眼後疫情時代,如何做好國家形象的精準定位、塑造和傳播,是擺在中國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雖然本次《報告》調查的是疫情前的數據,但其中反映的趨勢性、長期性特徵仍然具有啓發性意義。

一是中國作為“全球發展貢獻者”的形象備受期待。2019年,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各領域表現認可度均獲提高,全球治理表現亮眼。有31%海外受訪民眾認為,未來5到10年,中國應重點塑造和展示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形象。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這種期待不會因疫情改變,反而可能得到進一步加強。

縱然面臨基於傲慢與偏見的雜音,但中國強力的舉措、英勇的付出、巨大的犧牲、艱難的探索有目共睹。在抗擊疫情的全球戰場上,中國發起了新中國以來最大規模的人道主義行動,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緊急物資援助。尤其當一些國家大搞“疫苗民族主義”時,中國承諾將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作出中國貢獻。在實實在在的行動中,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越來越有血有肉,中國作為全球發展貢獻者的形象也會越來越深入人心。

二是中國經濟的世界影響力得到更廣泛認可。海外受訪者普遍看好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形勢,近半數受訪者認為“中國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將引領新一輪全球化,為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貢獻”。在疫情造成世界經濟“大封鎖”的困難局面下,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期待將變得更為熱切。

今年4月至6月,德國對中國的季度出口首次超過對美國和對其他國家的季度出口;在美國政客鼓吹對華“經貿脱鈎”的政治高壓下,今年前7個月美國成為在華新設企業最多的國家;吸引全球148個國家和地區參展參會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剛剛閉幕,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又將迎來四海賓客……在疫情衝擊下,率先控制住疫情的中國成了全球生產、投資、消費的“避風港”,為黯淡的全球經濟圖景增添了一道亮色。《華爾街日報》近日連續發文點贊中國經濟成績,認為中國“有望成為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三是中國道路的重大意義得到進一步確認。《報告》顯示,與2018年調查結果相比,認為中國發展道路“對本國發展具有借鑑意義”以及“能夠解決一些國家發展中面臨的共同問題”的受訪者比例分別上升2個百分點。疫情這場大考,不僅是對各國公共衞生系統的考驗,更是對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考驗。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全國一盤棋”的超強凝聚力,在這場百年未遇的疫情中前所未有地清晰呈現於全世界面前。

近段時間以來,個別國家出於“甩鍋推責”、全面打壓中國的目的,對中國道路發起了一輪又一輪攻擊。不過,歷史自有公論,公道自在人心。那些在疫情初期曾對中國嚴格防控舉措説三道四的西方媒體,今天轉而在讚揚武漢成了“最安全的地方”,在感慨中國成功讓“近兩億學生安全返校”。中國不輸出“中國模式”,但由歷史和人民選擇的中國道路理應得到世界尊重。

當前,中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中國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也將迎來新課題新挑戰。不管是遭遇“逆風”還是“回頭浪”,都要保持清醒和定力,不畏浮雲、不亂陣腳,用足夠的底氣、能力、智慧戰勝各種風險考驗,任憑風吹浪打,勇開“頂風船”,始終向着既定的目標穩步前行。只要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中國走向民族復興的步伐就不可阻擋,中國國家形象向好發展的長期趨勢就不會被根本性打斷。對此,我們應當有充分的自信。(海外網評論員)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43 字。

轉載請註明: 海外網評:中國國家形象提升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