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融資融券業務利好頻傳。繼中證金融公司宣佈將進行轉融資業務市場化改革並下調轉融資費率之後,滬深交易所又分別發佈了融資融券標的股票擴容的通知。個人以為,融資融券標的股票擴容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兩融業務“跛腳”的格局也應該早日改變。
此次中證金融公司決定整體下調轉融資費率40個基點,也是該公司第四次下調轉融資費率。轉融資費率的下調,將有利於引導更多的資金合規入市,這對於目前低迷的行情意味着什麼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將惠及券商與投資者。費率的下降,將降低券商的融資成本,也為利率的下調打開了空間,有利於提升投資者融資的積極性,增強其投資慾望與熱情。此外,費率的下調,對於促進兩融業務的發展,無形中也是大有裨益的。
兩融標的股票擴容方面,上交所由現有的800只擴大到1000只,深交所由現有800只擴大到1200只。一次擴容增加600只股票,數量並不少,也凸顯出擴容力度之大。此次標的股票的擴容,也呈現出某些方面的特點。
其一是標的股票流通市值佔比較高。其中,滬市主板標的股票流通市值佔滬市主板A股流通市值達到95%,深市標的股票流通市值佔深市全部A股股票流通市值的比例接近90%。如此高比例的佔比,在此前是不可想象的。其二,擴容之後,實現了對滬深300指數成分股的全覆蓋。無論是滬市滬深300指數成分股,還是深市滬深300指數成分股,都已成為兩融標的股票。其三,中證500指數、中證1000指數成分股覆蓋率同樣都不低。其中,兩大指數成分股中滬市成分股的覆蓋率分別達到98%、86%,深市則分別達到97%、83%。更高的流通市值佔比,主要指數中更高的成分股覆蓋率,無形中都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增量資金進場,也有利於提升股票流動性與提升市場活力。
融資融券業務自2010年開啓試點以來,總體而言運行較為平穩。儘管在2015年的股市異常波動中也出現過踩踏現象,但並不能抹殺兩融業務在資本市場所產生的積極作用。當年作為券商行業的創新業務,兩融業務曾經也為券商行業擺脱靠“天”吃飯的困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今,兩融業務已成為券商繼經紀、自營、投行以外的第四大業務。而且,兩融業務對券商利潤的貢獻上,其地位也日益凸顯。
比如2021年券商兩融業務利息收入中,中信證券以99.16億元高居榜首,頭部券商的利息收入都超過40億元。即使是排名第20位的東方證券,也獲得了13.93億元的利息收入。在券商傳統三大業務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兩融業務收入對券商的重要性日益顯現。
也正因為如此,券商在兩融業務上的投入也頻現“大手筆”。比如今年1月份中信證券配股融資273億元,用於發展資本中介業務的資金最高不超過190億元;今年8月份興業證券配股完成募資100億元,擬投入50%的資金用於發展融資融券業務。這説明,兩融業務既是券商發展的重點業務,其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
不過,在券商兩融業務發展迅猛的同時,融券業務跛腳的格局卻一直存在。比如來自中證金融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20日,滬深兩市融資餘額為14509.55億元,融券餘額為1048.35億元,融資融券餘額合計15557.90億元。其中,融資餘額佔比93.26%,融券餘額佔比6.74%。儘管與原來低於3%甚至是低於2%相比,融資餘額佔比已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但顯然還遠遠不夠。
兩融業務中融資業務佔比過高,而融券業務佔比過低,既不利於發揮兩融業務促進價格發現的作用,也不利於個股估值的合理化。與此同時,在極端行情下,也容易導致融資盤相互踩踏現象的發生。既會加劇市場波動,也會放大市場的投資風險。
個人以為,大力發展融券業務,提升兩融業務中的融券業務的比重,改變兩融業務跛腳的局面,監管部門重視融券業務的發展不可或缺。此外,中證金融公司手握鉅額標的股票,進一步加大出借數量與力度,同樣非常重要。
作者/鍾 誠
編輯/嶽彩周
校對/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