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國家發改委官方微信發佈消息稱,發改委價格司與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派出多個聯合工作組,赴有關省市就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問題進行調查。
最近幾個月,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引發監管層的高度關注。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三次“點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後,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通過保供穩價等多種措施遏制大宗商品價格的不合理上漲。
隨着政策面釋放明確信號,市場投機炒作開始降温,相關品種價格應聲回落。業內分析,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或許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不具備長期上漲基礎。與此同時,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對下游行業和中小企業的成本衝擊持續顯現,一些苗頭性問題和風險隱患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監管出手調控大宗商品價格
此前的6月21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與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赴北京鐵礦石交易中心調研,詳細瞭解今年以來鐵礦石交易及價格變化情況,並召開專題座談會,研究做好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相關部門指出,國家將密切關注現貨交易價格變化,及時排查異常交易和惡意炒作行為,對達成實施壟斷協議、散播漲價信息、哄抬價格、囤積居奇等行為將依法予以嚴厲處罰並公開曝光,維護良好市場秩序。
受此影響,21日當天鐵礦石期貨領銜暴跌逾8%,幾近跌停,最低降至1100元關口上方暫時歇腳,焦煤、焦炭則分別退至1900元和2600元附近,螺紋及熱卷期貨分別失守4900元和5200元大關。
一個多月以來,政策層面動作不斷。5月23日,國家發改委、證監會等五個部門聯合約談了鐵礦石、鋼材、銅、鋁等行業具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重點企業;5月25日,國家發改委出台“十四五”時期深化價格機制改革行動方案,提出做好鐵礦石、銅、玉米等大宗商品價格異動應對。更有甚者,5月12日、19日和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三次關注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問題,並強調保供穩價,打擊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行為。
6月22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佈公告稱,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決定近期開始投放2021年第一批鋁、鋅、銅國家儲備。
結果是,5月13日~6月22日共計28個交易日內,滬銅主力合約CU2107累計下跌12.63%,跌超9000元/噸,6月22日收盤價格已經回落至67350元/噸,基本回到本輪上漲前的水平。
地方上,榆林市發改委牽頭組織召開保障煤炭穩定供應,要求全市所有煤炭企業在榆林能源化工交易中心平台進行煤炭上線交易。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日前表示,通過一系列舉措,從目前情況看,市場投機炒作開始降温,部分大宗商品,比如鐵礦石、鋼材、銅等商品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回落。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嚴監管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表明,前期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既有供需錯位原因,也確實存在市場跟風炒作甚至哄抬價格等背離基本面的現象。
不具備長期上漲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分析,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是由貨幣、供求錯位和部分結構性變化等多種因素共同推動的,暫時性、短期性的因素是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的主導因素。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新冠疫情衝擊是導致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在需求方面,由於歐美等國所採取的擴張性政策力度非常之大,危機衝擊後的各國需求處於快速恢復過程中。但疫情限制了許多相關社會活動,各種和生產有關的以及和運輸交易等有關的活動,都處在被抑制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缺口就顯得比較大。再加上投機因素,最終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過程。
在國內監管趨嚴及宏觀調控背景下,部分漲幅過大過快的大宗商品的價格已明顯回落,或將逐漸迴歸合理區間。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大宗商品指數(CBMI)為100.2%,較上月回落3.1個百分點。指數在連續三個月上升後出現明顯回落,且跌至近五個月來最低。
陳道富指出,現在來看,大宗商品價格長期大幅度上漲,或者長期的大宗商品價格週期條件還不太具備。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仍然會持續一段時間,並且持續的時間會比僅僅看供需缺口顯示的時間要長一些。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不可能有“超級週期”,因為全球經濟在疫情之前就處在下行週期當中,由於疫情的原因,使得供給跟不上,庫存下降,所以這輪衝擊是補庫存週期,補庫存週期都是短週期。疫情之後全球經濟下行趨勢並未改變,且未來中美需求大幅提升的可能性極低,伴隨着資源大國在內的供給端恢復,長期來看供需兩端都不支持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
已傳導至下游企業
本輪大宗商品價格迅速上漲已經對我國中下游企業帶來了衝擊。這也是監管層面頻頻出手調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原料的上漲看得我心驚肉跳。”華北地區一家化工企業的負責人對第一財經稱,成本壓力節節升高,利潤空間已微乎其微,身邊一些企業資金流動性出現問題,已經暫停接單了。
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迅速、涉及面廣,對企業生產成本帶來明顯衝擊。在生產當中,企業特別是下游企業目前承擔着比較大的成本上漲壓力,進而也可能會導致利潤的損失。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成本衝擊已經在下游消費品製造業中顯現出來,如果再進一步疊加半導體行業供給缺口、國際物流不暢、國際運輸狀況的緊張以及國際運費上漲等因素,製造業企業成本上升的壓力會進一步增加。
報告指出,經歷疫情衝擊和過去一年左右的艱難度日,很多企業事實上已經沒有能力承擔進一步的成本衝擊以及由此帶來的虧損壓力。同時,大量的中小企業集中在下游消費品製造業,本身抵抗成本衝擊的能力就非常弱,這就意味着它需要進一步向下轉嫁成本。一旦出現這樣的轉嫁,就帶來最終消費價格大幅攀升,同樣會對家庭消費產生巨大沖擊,此時家庭消費需求的復甦乃至整體經濟復甦過程可能就會受阻。
相關部門也已開始行動。6月21日,工信部召開部分省市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座談會。工信部副部長王江平表示,國內經濟全面恢復的基礎仍不牢固,供需、行業、區域和企業之間的結構性分化仍在延續,需求持續恢復仍受到制約,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對下游行業和中小企業的成本衝擊持續顯現,一些苗頭性問題和風險隱患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稱,要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和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避免匯率過度變化對出口型中小微企業成本造成“兩頭擠壓”。運用好價格調控手段,防止囤積居奇、哄抬價格。此外,要合理利用國家物資儲備機制。對企業而言,應做好風險防控,合理調整產品結構,通過加強管理來抵消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
上述報告建議,政策層面需要提高對特定行業、特定企業的資金支持,從而應對其成本上升帶來的資金壓力。此時貨幣政策能夠發揮作用的空間相對比較小,更多的還是在財政層面去發揮它的成本分擔、對沖和緩解的功能。
作者:祝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