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作為國內智能手機及智能硬件產品的頭部企業,小米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市場的關注。日前,小米公佈2021年第三季度業績,本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收780.63億元,同比增長8.2%,經調整淨利潤為51.75億元,同比增長25.4%。但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集團第三季度營收環比下滑了11.1%,經調整利潤環比卻下滑了18.1%。
受此影響,小米集團股價也出現大幅波動。但總體來説,小米2021年Q3業績還是在市場的預期之內。據觀察,公司Q3營收及利潤之所以會雙雙下滑,罪魁禍首就是全球供應鏈短缺,導致手機產能受限、公司智能手機出貨量減少所致。
雖然小米2021年Q3的業績環比出現下滑,但是這份財報中的關鍵數據處處都充滿着希望,透露出黎明前的曙光,而小米通過佈局生態鏈企業、入局新能源汽車造車的系列佈局,也似乎在説明,業績並不一定能完全代表生產力。
門店破萬家,線上線下全渠道加固護城河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零售模式大行其道。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渠道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2021年,小米集團加速佈局新零售,在鞏固電商渠道優勢的同時,繼續發力線下渠道,截止10月底,小米線下門店正式突破10000家,這也意味着,未來小米也足以擺脱過去線下渠道不給力的困境了。
作為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小米自成立之初,就確立了以用户為中心,通過硬件、電商及新零售、互聯網服務三大支柱協作的商業模式。2015年之前,由於智能機的普及和互聯網人口紅利的爆發,小米以線上直銷為主、線下分銷為輔。
不過隨着互聯網紅利的逐步消失,以及線下新零售模式的崛起,小米在2015年以後鞏固了線上銷售渠道的優勢後,開始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渠道多層次銷售模式。不過,由於線下渠道佈局相對較晚,在這個渠道小米顯然帶來一些損失。
例如,儘管每年雙十一和618購物節期間,小米總能霸榜各大電商平台的銷售冠軍,可是等到年底一統計,小米國內的全年銷售量卻經常落後於華為和vivo。究其原因,過去因為小米持續專攻線上,線下渠道的佈局,與其他幾家手機廠商相比,尚且存在差距。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近年,因為小米開始加速拓展線下門店,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這個尷尬的局面正在悄然改變,小米也藉助線下渠道逐步實現逆襲。
在2021年Q1財報電話會議上,公司總裁王翔稱,公司將全力部署線下渠道,把線下渠道的效率提升,因為線下渠道的鋪設,是決定小米市場佔有率的重要策略之一。2021年1月,千店同開的盛景,也標誌着小米線下渠道全面發力,1003 家小米之家在270個市縣同時開業,讓每個米粉身邊都有一個小米之家,而小米開拓更廣的實體門店版圖的野心,也初見端倪。而半年多過去,門店數量的增速,足以令人瞠目結舌。
而2021年Q3,小米實現萬家門店的目標,也將進一步推動渠道下沉,挖掘下沉市場的消費潛力。其實,從今年二季度小米線下智能手機出貨量市佔率也可以看出,大力佈局線下銷售渠道,不但可以彌補電商平台在體驗性和即得性上的弊端,而且還可以提升小米在國內的銷售量。
而且,隨着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以及線上流量觸及瓶頸,發展線下銷售渠道已經成為小米亟需達成的目標,並且具有戰略意義。
要知道,小米萬家門店目標的實現,不僅僅可以提高小米智能設備的市場份額,更可以提升公司產品的體驗性和既得性,增加客户粘性,同時也可以為公司的生態圈擴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這一點,也可以從華為在線下旗艦店賣車,得到佐證。據瞭解,早在4月中,網上就傳出華為將在線下旗艦店賣車的消息。由此,之前華為門店賣車的消息也宣告坐實。
反觀小米,可以預見,以後隨着小米線下渠道門店的增多,其旗下智能設備可以在線下門店得到體驗,進而提升公司產品的滲透率,更重要的是,當AIoT時代來臨時,線下門店渠道可以讓公司具備先發優勢,從而擴寬生態圈。
公司的全渠道佈局,不單單體現在線上線下相結合,更體現在國內國外均衡佈局,以此來避免供應鏈問題,實現優化市場配置的功能。而且,財報數據也印證了,這樣的舉措正在進入收割期。
很顯然,這一點在三季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國內市場受核心元器件供應短缺影響的情況,2021年第三季度,小米境外市場收入達到409億元,佔總收入的52.4%,幫助小米穩固了市場地位,也提升了國際影響力。這從第二季度小米全球出貨量反超蘋果,就可以窺見一斑。
據小米三季度財報,2021年第三季度小米在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市佔率排名第一,在歐洲地區智能手機市場市佔率為21.5%,排名第二,在西歐地區的市場份額從去年的4.6%提升至今年三季度的13%,在印度市場連續16季度保持出貨量第一。由於小米加速拓展海外市場,也助力小米不斷的優化資源配置,鞏固了國際地位,保持競爭力。
手機 x AIoT戰略起效,運營數據增勢兇猛
據瞭解,2021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達478億元,同比增長4.4%,儘管受到芯片短缺的影響,但是三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仍達到4390萬台(去年同期為4660萬台),排名全球第三,市佔率為13.5%(Q2為14.1%),出貨量下降的情況下,銷售額卻小幅增長,背後是小米持續高端化的戰略開始起效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行業大環境,也給小米帶來了隱憂。例如,市場預計芯片短缺的問題將持續到2022年第四季度,因此,小米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在未來幾個季度,可能會出現持續的下降。儘管如此,三季度公司MIUI月活達到4.85億,同比增長32%,AIoT平台連接的設備數(不包括智能手機、平板以及筆記本電腦)突破4億,同比增長33.1%。
系列數據表明,小米手機 x AIoT戰略開始起效,使得小米在智能手機業務受限的情況下,還能繼續保持淨利潤同比大增。
Q3公司淨利潤增長主要來源於互聯網業務收入的增長,其中主要是廣告和遊戲業務的增長所致。據瞭解,公司廣告業務三季度收入為48億元,同比增長44.7%,主要得益於MIUI月活用户以及AIoT連接設備數大增的結果,這也是公司手機 x AIoT戰略開始起效的標誌,未來隨着公司用户數的增多,小米將持續擴大生態圈,這也會直接擴大公司互聯網業務的收入。
因此,但看小米現在的硬件設備毛利率,並無太大意義。雖然目前只有8%左右,但是未來一旦公司形成完整的生態圈,那麼單單一個廣告業務,就足以讓小米價值成幾何級提升了。
不僅如此,公司三季度AIOT業務營收為209億元,同步增長15.5%,繼續創新高,在智能電視、小愛同學等智能家居系產品穩居市場領先梯隊,在空氣淨化器、智能攝像頭、掃地機器人、智能燈等也開始呈現出多點突破局面。
據觀察,小米以智能手機業務為核心,利用 AIoT業務全力打造智能生活, 截至2021年9月30日,小米電視的付費用户數同比增長13.5%,MIUI全球月活用户數在11月22日首次突破5億。
這也意味着,小米在自身深耕生態圈的同時,還繼續深化對生態鏈公司的支持。小米通過“面向智能家居的人工智能開放平台”,為小米生態鏈上的企業提供幫助和支持,形成商業領域著名的“竹林效應”,即生態鏈公司與生態鏈品牌同步取得長足發展。
據瞭解,截止目前,小米已經完成投資或孵化超過400家生態鏈合作伙伴。小米通過一系列自主或與生態鏈企業共同研發的科技產品和服務建立起一個龐大的生態鏈,以智能手機為核心,並逐漸向智能設備及生活消費產品延伸。
小米集團以手機 x AIoT為戰略核心打造的生態圈硬件為基礎,再加上近年來公司不斷投資生態鏈上企業,使得小米成為最接近物聯網生態企業的科技公司,其中多達4億台的智能設備連接的AIoT平台是小米的堅實基礎,而多達5億的MIUI用户,也將強化這個物聯網平台的智能中樞。
入局新能源汽車,佈局未來
2021年3月,雷軍宣佈公司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並決定初期投入100 億 元人民幣,未來 10 年將投入100億美元。很顯然,雷軍入局新能源汽車,也是在給未來的小米生態圈擴圈做準備。根據中汽協的預測,未來新能源汽車行業是一個能達到年銷售額四萬億規模的賽道。也就是説,未來幾年智能電動車的銷售規模,將數倍於智能手機規模。
所以佈局新能源汽車領域,就相當於在給未來的小米擴圈增加籌碼,使其離物聯網生態更近。但作為一個看似造車經驗為零的企業,小米憑什麼敢於大力押注新能源造車呢?
觀察認為,小米並非只是千億的現金儲備,足以讓其底氣十足。其它方面的實力,也足以撐起其造車的野心。
首先,小米在自動駕駛技術的幾個核心環節——傳感、定位、芯片、算法均有投資佈局。此外,小米還投資了造車新勢力中的小鵬汽車、後服務市場的能鏈集團等。據瞭解,截止今年9月,小米投資佈局的電動智能汽車領域的公司有62家,其中包括普諾飛思、禾賽科技、幾何軟件等智能電動汽車獨角獸。
其次,小米自身也在自動駕駛領域申請了諸多技術專利,其中就包括自主行駛控制、車輛位置定位等。 由此可見,在造車業務上小米雖是從零開始,但並非毫無準備。
最後,小米的品牌渠道優勢,這是其它造車新勢力無法比擬的。在品牌端,小米具有深入人心的科技品牌形象,同時在品牌營銷和用户社區運營方面,都有深厚的經驗。
而在渠道端,小米的電商銷售能力已經有目共睹,以此,小米還在全國擁有10000多個小米之家門店,相比於小鵬、蔚來、理想三家龍頭新勢力的線下渠道,優勢也十分明顯。 不可否認,成熟的線上和線下銷售體系,都在為小米在未來智能車銷售的環節提供堅強的後盾。
所以,小米在智能電動汽車的佈局,是在當前戰略上的橫向延伸,如今,也只不過是把電動智能汽車當成未來的硬件在佈局而已,而對於小米大盤來説,其本質還是生態圈的一個接入口。
結語
雖然2021年Q3小米的環比業績並無出彩之處,但是通過對其中的數據分析,可以得知,藉助強大的線上線下銷售渠道以及持續不斷上漲MIUI的月活用户數,小米在AIoT持續發力,“手機 x AIoT“戰略已經開始起效,在加上公司密集佈局智家等生態鏈,公司在AIoT領域將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構築強大的護城河。
同時,小米進軍智能電動汽車領域,也將使得小米在未來更具競爭力。賣硬件,賺軟件的錢,這也是智能手機時代,蘋果能夠取勝的邏輯。而小米也正在遵循着這個道理,但是卻又更進一步,通過賣硬件,然後賺生態的錢。可以預見,這才是物聯網時代成功的關鍵因子,未來可期。
將先取之必先與之,小米集團用生動的一課活生生的給消費者展現了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