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於3月20-22日線上線下同步舉行。在中國已經開始第十四個五年計劃,邁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徵程之際,對全球經濟及其前景、特徵、挑戰的判斷也至關重要。海外人士各抒己見,世界經濟“熱詞”在論壇中高頻出現。代表們認為,包括經濟金融穩定、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等多股力量將重塑未來一二十年的世界經濟。
復甦:快於預期但失衡嚴重
國際機構關於全球經濟復甦步伐的預期一直在隨着各種信息的湧現而不斷得到修正。
經合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表示,全球經濟前景在近幾個月有了大幅度改觀,預計2021年和2022年分別可實現5.5%和4%的增長。全球產出到2021年中期將達到疫情前的水平,其中中國經濟復甦將成為非常重要的火車頭。貿易和投資將在確保強勁復甦及經濟高度韌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為此經合組織明確推動促進貿易和投資的政策,促進公平競爭,在各國也有相關政策領域的工作可以去做。
論壇外方主席、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在開幕式上表示,“回首2020年……新冠疫情加劇了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變革;極具韌性的商業模式正推動着經濟的復甦,特別是數字經濟時代;中國再次率先走出了危機。”
他認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態勢將會延續。這是由於人類社會對於繁榮和福祉的渴求更甚以往。可持續發展一定會成為全球共通的新話題,國際合作和多邊主義則亟待提升到新的高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傑弗裏·岡本表示,IMF在1月份時曾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5.5%,但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刺激下,可能速度會更快一些。這意味着在今年4月份即將公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IMF有可能提高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
但岡本指出,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並不平衡,在2020年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經濟增速都低於預期,各個國家、各個行業的狀況都不一樣。各國之間,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差距不斷增加。除中國之外的發展中國家的增速在最近兩三年比沒有疫情的情況下低2.2%。
斯坦福大學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邁克爾·波斯金比較了不同國家地區的復甦情況,他認為美國有望在2021年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增速或超過6%,隨着勞動力市場的改善,產能將達到大流行前水平,在短期內還可繼續釋放潛力。在收縮幅度遠超美國後,歐洲的復甦大概要兩到三個季度,一個原因是疫苗接種速度較慢,許多新興市場也在面臨經濟中斷、醫療基礎設施薄弱和疫苗供應不足的問題。他希望,全球增長能夠在今後十年回到一個合理的水平,當然不一定會非常高。
代表們不約而同地認為,疫情對最脆弱的羣體影響最大,危機主要影響了低技能和貧窮的人。古里亞指出,疫情加劇了不平等現象,包括國內和國際的不均等。
寬鬆:壓力較大暫時可控
當前,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正在實行非常寬鬆的政策,流動性利率接近零,而世界處於不平衡的復甦中,市場對此非常敏感。
哈佛大學教授、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傑森·福爾曼看法相對樂觀。他認為,全球經濟中科技的力量和大量的財政貨幣措施改變了經濟衰退對人們所造成的影響。美國的鉅額刺激在拯救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的利率水平是過去50年來最低的水平,儘管有通脹壓力,但預計通脹不會超過聯儲的目標2%。
他分析説,目前拜登政府的1.9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政策比較集中在支持家庭消費。不過美國的財政刺激政策其實是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讓經濟迴歸到正軌。他預計明年美國的經濟,無論是就業率還是國內生產總值(GDP)都會恢復到疫情以前。第二步將是需要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更好地進行政策方面的設計,更多關注氣候變化、基礎設施以及人,提高教育水平和降低兒童的貧困率等。
福爾曼認為,由於採取了財政刺激措施,只要美國經濟本身不出問題,即便經常項目逆差達到2%-3%的比重也並不令人擔憂。他承認,製造業佔到美國經濟的不足10%,現在還在下降,拜登政府可能會採取一些税收或者政策傾斜措施。
但他認為,經合組織預期美國在今年年底的時候整體的產出會超過疫情前水平,這有可能過於樂觀。
岡本則指出,一些國家的政策刺激空間已經有限,特別是低收入國家。同時,金融狀況的惡化,也會影響到債務。有些國家會提前撤出刺激方案,這會產生多方影響。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會比疫情之前低5%左右,同時服務業也大受疫情的影響。
波斯金認為,在全球金融危機前,美國的債務佔GDP的比例增加了37%,在疫情後這個比例上升更多。在利率很低的情況下,債務尚可控,但未來央行要逐步退出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就可能帶來較大風險,帶來徵税、通脹上升的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大學教授邁克爾·斯賓塞指出,美國經濟復甦中存在深層的問題要處理,如應對嚴重的政治、經濟方面的兩極化問題、日益擴大的收入差距問題;在基礎設施方面存在挑戰;國會兩黨間的矛盾或有分歧的地方,加之兩黨輪流執政,很難做出像中國這樣具確定性的、長期的規劃,而且能夠控制各個方面的因素。
未來:可持續和全球化不可或缺
代表認為,疫後世界經濟的復甦應該考慮更多長遠性的問題,如可持續發展問題。
齊普策表示,可持續發展一定會成為全球共通的新話題。未來的思考模式應該是全週期式的,循環經濟有助於解決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不可兼得的困局。全世界對於綠色科技的需求將會帶來新的增長機遇。同時,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大家對科技的不懈追求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追求全球化、致力於互聯互通、信奉多邊主義的世界格局。
岡本認為,要更好地調配資源,使得疫後經濟復甦具包容性,在保持經濟韌性的同時應對長期的挑戰,如能源和氣候變化問題。在這方面,需要彌合各國之間的差距,同時防止氣候變化阻礙經濟增長,他希望有一個共同的框架來實現可持續增長。
疫情使人們看到了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的脆弱性,引發了全球供應鏈的佈局和產業分工模式的反思。參加會議的海外人士對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如何佈局,政府和企業如何平衡供應鏈安全與效率問題也發表了看法。
賀利氏首席執行官凌瑞德指出,由於疫情帶來了供應鏈的中斷,美國食品零售行業已損失200億美元。應對這種中斷對很多企業來説都是一種挑戰,他們需要建立新的供應鏈,新的供應鏈運營模式,保證快速交付,尤其是要滿足在所有的時區,不增加成本,對環境沒有帶來負面影響的需求。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諾弗爾表示,半導體行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高度依賴全球化的行業,其供應鏈是真正的全球化的,疫情中,半導體行業比預期的要有韌性,主要是供應鏈全球化的這種本質使得行業能夠快速的響應,並且在疫情中能夠積極合作。但是最近在全球範圍內出現反全球化趨勢,包括自給自足和本地化趨勢。他認為,政府不應追求完全的半導體供應鏈本土化。政策應加強整個供應鏈的韌性和擴大市場準入,並且擴大貿易,同時來平衡涉及國家安全的一些需求。他説,政府對科技的限制要儘量地減少,而不能只考慮狹義上的國家安全問題。國家安全不應該是保護主義的一個藉口。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