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呂培榕:發展數字經濟 應注重推進數字經濟協調發展

中國日報福州3月5日電(記者 胡美東) 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於3月4日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副主委、大帝集團董事長呂培榕建議推進數字經濟協調發展。

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6.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7.7%。數字經濟潛力巨大。據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技術團隊預測,2020年至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速將保持在15%左右。到2025年,數字經濟規模將突破80萬億元,佔GDP比重達55%。到2030年,數字經濟體量有望突破百萬億元。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各省也在佈局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我們必須重視數字經濟的協調發展。”呂培榕説。

呂培榕指出,與數字經濟發展需要相比,當前存在一些不協調因素,主要有:

一是數字經濟發展區域佈局不協調。各地區各自為陣、盲目佈陣、匆促上陣現象較為普遍,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產業園“遍地開花”,不僅造成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更談不上走差異化發展之路並最終形成特色與規模。

二是數字經濟發展政策銜接不協調。制定的鼓勵數字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往往“一刀切”,對發達地區吸引力不夠,落後企業常因入圍條件“夠不着”又無緣榜單,存在“道寬路窄”的落地困難,他們更希望能“雪中送炭”。數字經濟牽頭部門的機構也存在歸口管理、職能不明晰等問題,對數字經濟發展創新機制,方向不明、辦法不多、謀劃不深,有待加強和進一步探索突破。

三是數字經濟發展行業應用不協調。一些“政策驅動型”的行業應用缺乏市場化機制,不僅需要依賴政府買單“續血”,而且還得藉助政府號召力公信力來發展用户。一些行業信息化水平低,行業應用落地困難,影響使用成效。

四是數字經濟發展要素整合不協調。各地普遍存在重外引輕內培、重眼前輕長遠、重個體輕團隊、重學術輕應用、重待遇輕環境等現象。落後地區不僅是外部高端人才引不進來,反而本地人才還在不斷流失。數據資源不足,歸屬不明,對接困難。

為此,他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構建起貫通上下職能一致、業務銜接、分工負責的數字經濟發展機構。加快數字經濟發展頂層設計,編制全國數字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引導各地實現差異化佈局、錯位化競爭、產業化集聚和協同化發展,努力打造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的新高地和數字中國建設的示範區。

二是整合政策資金平台等有效資源。在制定統一的政策扶持辦法的基礎上,出台差別化的鼓勵措施。參照涉農資金管理模式,將分散在各部門與數字經濟相關的專項資金予以集中,鼓勵地方制定出台有針對性、契合性強的數字經濟發展政策。加強自主核心技術產業體系和加快創業創新平台建設,着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三是營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格局。發揮數字產業園內雲計算、超算平台的龍頭作用,鼓勵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氣象、醫療、工業及大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企事業單位充分用好用足產業園超算資源。營造更加開放包容、鼓勵創新探索的環境氛圍。提高政府工作人員駕馭數字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培養一批行業中堅骨幹力量,提升企業數字化生產力和增強行業數字化能力,促進新業態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四是合理配置數字經濟發展要素。引導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和區域協同發展、錯位競爭,以企業為主體促進人才、資本、技術等發展要素跨地區跨行業有序流動、優化配置。探索政府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新機制;加快完善公共信息資源統一開放平台,推進數據資源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開放利用;實施“互聯網+聯重點產業園行動,優化園區數字化資源配置以及人才、資金、市場等要素聚合;大力吸引外籍高層次人才帶技術、帶項目在數字園區辦企或創新創業;支持條件成熟的園區拓展發展空間,推動“一區多園”“飛地園區”的發展模式創新,為區域發展提供示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7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國政協委員呂培榕:發展數字經濟 應注重推進數字經濟協調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