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內循環”迷霧

樂居財經 魏薇 發自上海

張玉良的腦回路,一般人真猜不到。

一年前,他玩了一把弔詭的操作。2020年3月8日至12日,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綠地集團”)與旗下綠地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綠地地產”)頻繁交叉持股旗下附屬公司,導致至少9家附屬公司出現股權變更。

比如,原由綠地集團100%控股的雄安綠地城市建設有限公司,其股份從100%下降為95%,綠地地產則通過增資持有另外5%股份;綠地集團在上海綠地臨港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北京京坤置業有限公司、北京綠地京華置業有限公司的持股分別下降5%、5%、5.02%,綠地地產通過增資進入。

一年後,詭異的內部騰挪又開始了,這次輪到酒店和商業。

9天內,綠地將旗下4家酒店,從上海綠地酒店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綠地酒店集團”)騰挪至綠地集團,二者均為綠地控股(600606.SH)全資子公司。

另外,近3個月內,綠地商業已連續退出30家企業,其中絕大部分被陸續裝入上海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綠地貿易港”),綠地商業持有綠地貿易港8.6757%股權。

從地產到酒店、商業,綠地內部股權騰挪暗流湧動。

詭異的騰挪

3月9日,樂居財經獲悉,綠地集團新增投資企業鄭州眾銀酒店有限公司,投資比例100%,在此次股權變動之前,由綠地酒店集團持股100%。

自3月1日起,綠地酒店集團已連續退出4家酒店,均由綠地集團接盤。前3家分別為:上海綠地海珀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西安綠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合肥綠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據查,綠地酒店集團由綠地控股、綠地集團、上海綠地商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綠地商業”)分別持股51%、27.869%、21.131%。股權穿透後可知,綠地商業由綠地控股間接持股100%。

 

綠地“內循環”迷霧
1


股權變更後,綠地集團成為4家酒店的唯一股東。

對綠地控股來講,綠地酒店集團、綠地集團均為全資附屬公司,屬於合併報表範圍,此番操作並不會對財報有額外貢獻。

這樣的騰挪不止發生在酒店板塊中,商業也是如此。

樂居財經查詢獲悉,去年12月至今,綠地商業密集退出30家企業,涉及商業管理、電子商務、品牌管理、投資公司等。

同期,綠地商業新增投資僅有2家,分別是天津綠地眾聯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綠地貿易港,綠地商業對兩者的持股比例分別為100%、8.6757%。

而此前退出的30家企業,絕大部分被裝入了綠地貿易港。

一年前,綠地控股內部有關地產的資產騰挪曾引起外界關注。

彼時,綠地集團與旗下綠地地產頻繁交叉持股旗下附屬公司,導致多家附屬公司出現股權變更。本由綠地集團100%直接控股的公司,其持股數下降5%,轉由新增股東綠地地產持有;同樣,一些本是綠地地產100%持股的公司,持股也下降5%左右,轉由綠地集團通過增資承接該部分股權。

比如,綠地集團通過新增對外投資持有上海綠地北虹置業有限公司5%股份,剩餘95%股權仍由綠地地產持有;綠地集團在上海綠地臨港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北京京坤置業有限公司、北京綠地京華置業有限公司的持股分別下降5%、5%、5.02%,綠地地產通過增資進入。

另外,綠地集團通過分別增資5%,成為上海綠地集團天津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上海綠地南翊置業有限公司的新股東。

對此,一位從事審計工作多年的註冊會計師認為,上市公司有時候需要美化報表,“這樣的操作對雙方的合併報表沒有影響,但對母公司綠地控股的報表是有影響的,能增加它的利潤。”

分拆上市“候選人”

從地產到酒店、商業,綠地內部的股權騰挪暗流湧動。

綠地控股董事長、總裁張玉良曾公開透露,“對於A股上市公司境內分拆上市‘破冰’,我們可能會在消費領域和基建領域進行分拆的探索,但目前還沒有時間表。如果條件允許,我們會先嚐試將其中一項業務分拆上市。”

據2020中報披露,綠地控股的大消費板塊主要業務包括商貿、酒店旅遊、汽車服務等。其中,綠地商貿產業發展迅速,2019年營收約67億元,同比增速達91%。

綠地商業作為商貿業務運營主體,註冊資金12.2億元,目前對外投資企業28家,間接持股千餘家。此前分拆上市呼聲很大的綠地貿易港,在兩個月前,剛剛成為綠地商業的“新增投資”對象。

據查,綠地貿易港由綠地集團、綠地商業、綠地地產分別持股86.7574%、8.6757%、4.4559%,新股東綠地商業的持股比例超過綠地地產。

目前,綠地貿易港已在天津、西安、濟南、哈爾濱、寧波、貴陽、成都、昆明、武漢、蘭州等10餘個區域核心城市落地。張玉良曾直言,綠地的貿易港條件“不是一般的好”。

實際上,綠地分拆多元上市的“候選人”還有酒店、金融、大基建。誰會最先上岸?

據綠地控股2020業績快報,綠地酒店取得經營收入約16.60億元,相比2019年,同比減少29%。酒店客房數為12246間,入住率為47.7%,不足5成。

整體而言,酒店業務的營業收入只佔很小的一部分,自2015年開始,佔總營收的比例甚至不到1%,房地產和大基建業務依然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相比之下,金融和大基建已處於上市倒計時中。

大基建自不必説,2020年綠地的4813億元營收中,來自大基建的份額已佔到58.2%,貢獻率超過房地產。去年4月,綠地控股組建大基建集團,註冊資本200億元,外界將此解讀為綠地分拆大基建上市所邁出的第一步。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 綠地金融產業實現利潤總額43億元,同比增長23%。

有消息稱,以綠地金融為基礎重構的新公司綠地數科已啓動引戰,計劃引入四類機構:包括地方政府產業引導基金;互聯網科技頭部企業;海外知名PE基金;國內頭部投資和金融機構。目前,綠地數科註冊資本199億元,預計資產管理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

在今年1月的業績交流會上,張玉良坦言,綠地數科上市正常在三年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20 字。

轉載請註明: 綠地“內循環”迷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