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 深圳報道 3月28日下午,華為發佈了2021年財報。去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36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8.6%;淨利潤11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5.9%;2021年研發投入達到1427億元人民幣,佔全年收入的22.4%。
2021年,在外部環境多變的情況下,華為繼續承壓前行,尋求更有質量地活下去。面對供應鏈等多維度的挑戰,華為多面出擊進行突圍。經歷了三年左右的戰略調整,華為的三大BG業務、以及數字能源、汽車、雲等新興業務有何進展,中長期又有哪些策略規劃?發佈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對華為的經營狀況進行解讀。
郭平強調,華為將沿着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前進,依靠人才、科研和創新精神三要素,持續加大投入,力求實現基礎理論、架構和軟件的技術底座重構,構築長期競爭力。
另一廂,華為還在持續吸納人才投入研發中,就在年報發佈的同一天,華為總部的H區內,一大批新華為人辦理好入職手續,正式進入培訓階段,近年來,華為還不斷以高薪招攬“天才少年”提高人才濃度。從一系列的舉措來看,三年中華為進退有度,壓力之下繼續堅持技術投入,持續招攬人才,進行減負增效,在戰略管理上風格穩健。
郭平此前也直言,2022年華為仍然面臨着一系列挑戰,將和全球夥伴們緊密合作,共克時艱。在新的一年裏要做強根基,持續投入未來,通過為客户及夥伴創造價值,“活下來、有質量地活下來”。
圖: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
規模變小,利潤大幅增長對於2021年的業績,孟晚舟表示:“我們的規模變小了,但我們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獲取能力都在增強,公司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得益於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提升,2021年華為經營現金流有較大增長,達到597億元人民幣;資產負債率降低到57.8%的水平,整體的財務結構的韌性和彈性都在加強。
具體到三大核心業務層面,2021年華為還在不斷推進當中。根據財報,2021年,在運營商業務領域實現銷售收入2815億元人民幣。華為累計簽署了3000多個5G行業應用商用合同,5G在製造、礦山、鋼鐵、港口、醫療等行業規模商用。
在全球的通信市場上,華為2021年依舊保持榜首的地位,調研機構Dell’Oro集團的數據顯示,按銷售額計算,華為2021年在全球通信設備市場的份額為28.7%,排名第一,同比增長7%,第二名為愛立信(15%)。
華為企業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024億元人民幣。面向政府、交通、金融、能源以及製造等重點行業,華為發佈了11大場景化解決方案,成立了煤礦、智慧公路、海關和港口等軍團,服務與運營夥伴數量增長到6000多家。
終端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434億元人民幣,智能穿戴、智慧屏、TWS耳機及消費者雲服務均實現持續增長,其中可穿戴設備和智慧屏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搭載HarmonyOS的華為設備超過2.2億台,成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
整體來看,外部制裁下,三大業務各自的營收也受到一些影響,比如運營商業務的營收同比下降了7%,消費者業務營收同比下滑了49.6%,不過企業業務有所增長,同比上漲了2.1%。
對於收入下降的原因,孟晚舟談及了三方面因素,其一是過去三年供應鏈挑戰持續增加,美國的多輪制裁,使得華為手機PC的業務承壓;其二是中國的5G建設已經在2020年基本完成,客户需求有所減少,其三是因為疫情受到影響。她也再次強調,華為會持續保持人才和研發領域的投入。
另一方面,華為淨利潤大幅增長,財報指出,淨利潤的增加主要由於出售部分業務的收益、經營質量的改善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其中,2021年,由於出售榮耀業務和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x86服務器業務),處置子公司及業務的淨收益為574.31億元。
“即便不考慮資產處置收益的情況,我們的淨利潤率仍比上年提升,這主要是來自於公司在幾個方面的措施,一個是我們對產品的銷售結構進行了調整,使得我們的銷售規律得到了較好的提升。另一方面我們對整個供應計劃進行了更好的協同管理,這也極大的改善了我們從訂單到收入的週期。同時,由於華為公司在ICT領域的持續的技術積累,我們通過組織化運營,極大的推動了內部作業效果提升。”孟晚舟説。
芯片、手機業務持續突圍發佈會現場,華為終端手機業務、芯片供應話題仍是大家最關注的焦點。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在2021年的中國手機市場上,華為的市場份額已經從前一年的38.4%跌至 10%。儘管華為手機業務在戰略性收縮,但是華為仍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對於終端業務,郭平表示:“美國連續多年制裁對華為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特別是消費者業務,比如手機的基帶芯片等等,強算力低功耗很小體積的芯片需求,我們在獲得性上面還有困難。我們在積極探討手機的可持續性方案,可穿戴、全屋智能等新領域在高速發展。”
對於外界非常關注的芯片供應鏈安全問題,郭平表示:“從沙子到芯片,解決整個半導體的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漫長的投入工程,需要有耐心,本來一些技術重複開發不一定有商業價值,但是市場割據和技術封鎖下,技術投資有了商業價值,我們樂意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這個市場。”
同時他也表示,在先進工藝、單點技術不可獲得的情況下,我們尋找系統性的突破。比如通信產品採用多核的結構等方式,為芯片注入新的生命力,來增加持續供應的能力。
從財報的最新組織架構中,也能看到承擔芯片業務的海思部門,被列入核心的組織架構當中。根據2021年的最新調整,ICT基礎設施業務包括運營商BG、企業BG、ICT產品與解決方案,此外分別為終端BG、華為雲計算、數字能源、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和海思。這也是近年來,海思首次出現在業務架構圖中,從調整看,華為在進一步釋放各業務線的能力,以相對獨立的業務形態來謀求發展。
關於芯片的未來發展,郭平進一步申明,2012實驗室在過去20年為華為的競爭力做出巨大的貢獻,華為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難都會持續投入。
在2021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中央研究院創新先鋒座談會上也闡述了華為的供應鏈問題,他表示:“這兩年我們受美國的制裁,不再追求用最好的零部件造最好的產品,在科學合理的系統流量平衡的方法下,用合理的部件也造出了高質量的產品,大大地改善了盈利能力。”
多賽道戰略投入加碼與此同時,華為也通過組合拳來構建新能力、拓展新空間,在ICT底盤之外,華為繼續強化研發投入、開放合作。比如,華為將聚焦核心、放開周邊,堅定戰略投入,保持長期競爭力;加大“鴻蒙+歐拉”投入,打造數字世界基礎軟件的根;加大數字能源根技術投入,發展清潔能源與推動傳統能源數字化雙輪驅動。
財報數據顯示,華為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8450億元人民幣。從全球企業的研發投入排名看,華為排名還在上升,根據《2021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華為排名第二,僅次於谷歌。
對於研發投入的支撐力,孟晚舟談道:“我們的經營性現金流是597億,相比於上年提升了接近70%。另一方面,華為目前的淨現金是2412億元,這些都是我們面向未來進行研發投入的保障。”
郭平也介紹道,華為投資會繼續聚焦於建立一個可靠可信的供應鏈,保證華為產品的連續性和競爭力。另一方面,華為建立了若干個軍團,結合這些數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的訴求,將華為的技術和客户的訴求相結合為華為創造更多的收入和利潤。
分類來看,一方面,華為在進行重型的投入,比如最新的軍團組織,直接切入到煤炭等傳統業務當中,深入到下沉的數字化市場謀生存。此前華為已經成立了煤礦軍團、智慧公路軍團、海關和港口軍團、智能光伏軍團以及數據中心能源軍團,共有300餘人。軍團的隊伍還在進一步擴大,這也是華為“求生存”策略下的組織變革。在投入研發創新的同時,華為也需要更多的“糧食”儲備,軍團等組織部門承擔了“廣積糧”的重任。可見,軍團肩負重任,直接面向市場尋求增長。
再看雲業務,2021年雲業務的組織架構繼續調整,去年4月,華為取消了雲與計算BG,更名為“Cloud BU”。孟晚舟表示,華為雲去年實現收入201億元,增長了34%。在中國的IaaS市場上排名第二,全球排名第五,2021年華為雲提出一切皆服務的戰略,2022年將繼續圍繞戰略,投資數據中心等,並且進行全球化部署。
汽車業務作為華為押注的新星,在零部件供應商、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渠道商等賽道上探索。華為已經宣佈與北汽、廣汽和長安打造汽車領域子品牌,並聯合小康股份推出汽車新品牌AITO。
另一方面華為在進行基礎性投入,華為未來打造兩個操作系統,一個是鴻蒙操作系統,一個是歐拉操作系統,兩者都開源,如果説鴻蒙是為了求生存,歐拉則包含了更多使命情懷在其中。同時華為也在加速重構底層技術,郭平表示,華為將加大對根技術的投入,實現基礎理論、架構和軟件三個重構,支撐自身和ICT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