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海外業務赴港交易 海底撈再助張勇拿下一上市公司

在跨年夜的前一天,特海國際上市事宜塵埃落定。12月30日,海底撈海外業務運營主體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海國際”)於港交所開始交易,開盤價7港元/股,收盤價9.94港元/股。從7月透露分拆海外業務上市意向,到如今上市交易,特海國際的上市速度並不算慢,而這似乎也是其擴張計劃的一部分。盈利狀況並不如意,外加擴張面臨風險,海底撈的“海外歷險記”並未因上市而畫上句號。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特海國際還需專注於各個板塊的協同與支撐,從而創造更大股東價值。

分拆海外業務赴港交易 海底撈再助張勇拿下一上市公司

第三家上市公司

一家火鍋店竟然“撈”出了第三家上市公司。12月30日,特海國際以介紹方式於聯交所上市並進行買賣,開盤價為7港元/股,收盤價為9.94港元/股,今日股價最高為14.5港元/股,總市值超61億港元。值得注意的是,特海國際曾在招股書中表示,分拆不涉及特海國際股份或任何其他證券的發售和認購等,也將不會募集任何資金。

在業內人士看來,特海國際之所以採用介紹方式上市,是希望能夠快速上市。的確,在7月11日晚海底撈發佈公告稱,正考慮將特海國際的股份分拆並於港交所上市的可能後兩天,特海國際便於7月13日晚提交了上市申請,後於12月9日聆訊。也就是説,海底撈從表達分拆特海國際上市意向,到特海國際正式上市僅用了5個月的時間。

關於公司的未來發展規劃,北京商報記者聯繫到海底撈,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特海國際曾在聆訊資料中表示,“未來將提升餐廳業績、開拓新收入來源,以及戰略性擴展並優化我們的餐廳網絡。同時公司將識別有機增長機會,尋求潛在收購機會”。據瞭解,特海國際及其附屬公司主要負責海底撈的海外業務,於2012年在新加坡開設了首家餐廳,如今該公司上市成功,也意味着繼海底撈、頤海國際後,海底撈創始人張勇的火鍋板塊上又多了一家上市公司。

機遇與風險並存的擴張

特海國際只花了5個多月便完成上市,如此高效的舉動似乎與其擴張計劃存在關聯。不過,在全球市場中尋求更大市場規模的特海國際,同樣面臨着一定風險。

聆訊資料顯示,特海國際2019-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餐廳數量分別為38家、74家、94家和103家,擴張速度呈放緩趨勢。而特海國際曾在招股書中表示,分拆能為各板塊業務更好地分配資源,使海底撈海外業務能夠獲得獨立的上市地位及獨立的募資平台,有利於海底撈和其海外業務的現有業務及未來擴張。如此一來,特海國際似乎能夠加快擴張。

然而,伴隨品牌擴張而來的不僅僅是滲透率,也增加了經營的不確定性。特海國際在聆訊資料中表示,該公司計劃繼續擴大餐廳地理覆蓋範圍及提高國際餐廳滲透率,但擴張可能導致企業文化及餐廳質量惡化,從而可能對品牌聲譽造成不利影響。同時,特海國際還將面臨人工成本增加、門店開業前大額成本及食材供應等方面的壓力。在此背景下,上市後的擴張節奏似乎尤為重要。

盈利能力仍是研究課題

作為火鍋市場的頭部品牌,在國內外市場佈局的海底撈一直在尋求增長點。國內市場中的海底撈關閉了部分餐廳並放緩腳步,國際市場中的海底撈則在尋找業績增長的良藥。即便特海國際此次上市成功,但要走的路仍舊很長。

從特海國際披露的業務數據看來,公司雖然並未實現盈利,但仍在不斷追趕業績。聆訊資料顯示,特海國際2019-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的營收分別為2.33億美元、2.21億美元、3.12億美元和2.46億美元,對應的期內虧損分別為3302萬美元、5376萬美元、1.5億美元和5572萬美元,虧損率分別為14.2%、24.3%、48.3%和22.7%。

資深連鎖產業專家文志宏表示,由於國內外市場情況不同,海底撈拆分海外業務上市的舉動能夠聚焦業務,並在品牌戰略、管理和資源調配上更加專注和靈活,從而創造更大的股東價值。不僅如此,海底撈此前還嚐到了分拆業務上市的甜頭,具備一定經驗。

眾所周知,盈利能力是資本市場判斷企業的重要標準,如今看來,上市之後的特海國際還有許多功課要做。文志宏指出,對於特海國際而言,盈利尤為關鍵,但目前盈利數據並不樂觀,還需思考相關問題。未來,海底撈需注意整個體系中各業務相互協同和支撐,並基於自身情況擴張發展各板塊,從而保持品牌的獨立性和靈活性。此外,海底撈還需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和消費者體驗等,以高標準佈局海外市場。

北京商報記者 張天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43 字。

轉載請註明: 分拆海外業務赴港交易 海底撈再助張勇拿下一上市公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