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雷軍造車?“MICAR”還未現身,300億限售股解禁潮卻要先來了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財經

文 | Metal財經,作者 | 鮑比

繼重回全球手機出貨量市場份額第一的蘋果(AAPL.O)宣佈造車計劃之後,同樣受益於競爭對手海外業務受困而排名升至全球第三的小米集團(1810.HK),也加快了追趕新能源汽車概念估值紅利風口的腳步。

2月19日,有消息指出,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或將親自帶隊啓動“MICAR”的造車計劃,但這一戰略級決策的具體形式和路徑還未確定,或許仍有變數。不過,小米集團對於上述消息的回應卻“攻守兼備”:“等等看看,暫時沒有。”

作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台,小米的“ALL in IoT”戰略中若不能涉足正值風口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多少會顯得“名不符實”。而“暫時”透露出在造車時間表上的未知性,不僅令小米當日的股價漲幅攀升至11.81%,並隨後迅速收窄至收盤的6.42%,也令其市值單日最大蒸發近416億港元至7723億港元。

事實上,早在2012年,“小米系”的核心投資平台順為資本就已經開始在汽車產業鏈進行戰略佈局。次年,雷軍還曾遠赴硅谷拜訪特斯拉(TSLA.O)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並感嘆“我們乾的好像都是別人能幹的事情,但他乾的別人想都想不到。”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至今,“小米系”通過小米集團和順為資本相繼參股了汽配(好汽配、開思)、汽車服務(好快省、弼馬温養車網、車車車險)、汽車銷售(人人車、好車駕到、Truebil)、車載硬件(板牙科技、睿米科技、新案科技)、車載軟件(凱立德、能鏈集團、博泰車聯網)和新能源造車配置(達思靈新能源、智行者、初速度)等領域近30家公司,併成為造車新勢力蔚來和小鵬的早期戰投,成功分享着後者的市值狂歡。

請輸入圖説“小米系”汽車產業鏈佈局

期間,小米曾多次被傳出啓動造車計劃,但均無實質性下文。可如今,隨着對汽車產業鏈的“半包圍”佈局持續升級,雷軍“汽車夢”的達成也可能只欠造車資質的“東風”助力。

然而,儘管小米集團終於在近期達到其2018年上市前外界給出的最高千億美元估值,也完成“雷布斯”曾許下的股價翻倍諾言,但面對因互聯網服務收入預測顯著低於市場預期而被麥格理、瑞銀等國際投行下調評級,並被給予約5600億港元的目標市值,該公司能否趁此次造車概念帶來的估值紅利,擺脱“貼牌”模式下長期對標傳統家電行業的估值嗎?

Metal財經注意到,還有不到20天,小米集團將再度面臨着與上市之初同樣的市值壓力困境——鉅額限售股解禁。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1月,小米集團上市剛滿六個月,其老股東即紛紛啓動套現計劃。俄羅斯電信巨頭Yuri Milner旗下的Apoletto Managers基金、順為CEO許達來、晨興資本劉芹和倪媛媛等老股東在此後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內,累計減持逾10億股小米集團股份。

疊加手機行業整體滑坡影響,小米集團期間股價持續承壓,並一路下探至8.28港元/股,較發行價的跌幅達51.29%,市值僅為2086億港元。

困境之下,雷軍親自帶隊實施戰略轉型,小米集團的業務核心由此前的手機、互聯網服務和新零售組成的“鐵人三項”,轉換成“手機+AIoT”,並計劃斥資百億“ALL in IoT”來完善“小米系”的互聯網生態。

同時,小米手機產品也逐漸擺脱“極致性價比”的形象,從而轉向高利潤率中高端產品定位。更重要的是,受益於主要競爭對手因外部因素導致的市場份額缺失,小米集團獲得“補位”紅利。

直至去年七月,小米集團市值才重回上市初期逾4000億港元的檔位,並此後一路高走突破千億美元關口。

但問題是,2021年3月9日,小米集團將有10億股限售股份解禁,若按最新的30.65港元/股價格計算,對應的可自由流通市值達306.5億港元。據瞭解,此批限售股的持有人系去年12月9日參與小米集團通過先舊後新方式配股的承配人,配售價格為每股23.70港元,較上一日收盤價折價9.4%。

也就是説,承配人不僅通過小米集團的上述融資方式大大縮短了所認購股份的限售期,還憑藉價格優勢錄得目前已接近30%的賬面收益率。

此外,進入“千億+”俱樂部的小米集團目前持續走高的沽空比率,也或將是其股價面臨的另一大壓力。數據顯示,2月19日,啓動造車計劃的利好消息刺激下,小米集團全天成交額為134.5億港元,沽空金額達14.57億港元,兩項數據均創近期新高;

沽空比率較上一交易日上升約1.4個百分點至10.832%,位列港交所信息科技器材板塊可沽空的證券沽空比率排名的第四位,TOP3分別為聯想集團(0992.HK)、瑞聲科技(2018.HK)和雷蛇(1337.HK)。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集團三天平均沽空比率為11.251%,且已連續四個交易日上升,市場看空情緒逐漸高漲。

而這一次解禁潮的到來是否會重演小米集團此前的“市值悲劇”,雷軍親自帶隊啓動造車的消息又能否令承配人長期持有小米集團股份,值得持續關注。(本文首發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