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看中國 | 中國“上新”3個自貿區!這一自貿區使命獨特
“自貿區建設不是‘栽盆景’,搞幾個就行了,而是‘種苗圃’。” 再度擴圍!中國自貿區大家庭又迎來3個新成員。 9月21日,國務院印發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的通知。至此,中國的自貿區數量增至21個,目前已經構建由點到面、輻射全國的自貿區網絡,並形成全國性整體開放的格局。 9月24日,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範圍正式官宣,大體共計9片:海淀中關村科學城北區、昌平生命科學園、國貿CBD、金盞國際合作區、通州運河CBD、通州張家灣、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亦莊開發區。為什麼要建立那麼多的自貿區?因為這次,每個片區有各自的定位。北京自貿區的定位是助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務業擴大開放先行區、數字經濟試驗區,着力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
北京自貿區從形態上分為三個區域:科技創新片區31.85平方公里、國際商務服務片區48.34平方公里(含北京天竺綜合保税區5.466平方公里)和高端產業片區39.49平方公里。
這三大片區凸顯北京自貿區相較於其他自貿區的獨特重要性。第一大重點:北京自貿區作為服務業擴大開放先行區,凸顯北京自貿區服務貿易開發的戰略性地位。第二大重點:北京自貿區作為數字經濟試驗區,凸顯北京自貿區作為我國數字經濟未來的引領地位。第三大重點,北京自貿區作為科技創新試驗區,凸顯北京自貿區作為金融中心金融開放創新的重磅信息。三大重點,引導北京自貿區向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在着重講北京自貿區前,需要先插一段。近幾年,各種開發區、保税區、自貿區、這區、那區相繼湧現... 聽起來很洋氣,但自貿區與我們生活有什麼聯繫?自貿區到底是幹什麼的?
想明白自貿區,就一定不能跳過海關的概念。大家漂洋過海來做生意,無論在哪個國家賣貨。都要經過一道關卡——海關。任何貨物銷往另一個國家都必須繳納一定關税,這也就是為什麼進口商品的價格總是比較貴。
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漢武帝擊敗匈奴,在河西走廊設立了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四個郡,以及陽關和玉門關兩座關口,史稱“列四郡,據兩關”。兩關,也成為了中國早期具備海關功能的貿易關口之一。
唐朝詩人王維的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流傳千年。在關內,過關、繳税、貨物運輸......最後税收再投入四郡兩關的運轉,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陽關”的存在,讓這一片荒漠戈壁上往來的商隊絡繹不絕,更是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近代以來,海運成為商業貿易主要的運輸載體,海上的惡劣海況讓船與貨物不能長時間停留海上。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不能入關。讓滿貨的船在海上飄着顯然不現實。為了照顧全球的“海漂”,就需要一個落腳點。
有地方落腳,生意一下子變得容易做了很多。外商可以在這塊地皮上,把生意談明白了,再決定何時發貨。當然了,貨物暫時在咱們的地盤上,海關幫忙先看管着,先不收關税。外商一活躍,不僅帶動本地產業的發展,對於衣食住行的需求更是帶動周邊地塊的活躍。自由貿易試驗區便在這個基礎上應運而生。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