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程子姣)發展低碳經濟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工作重點之一,今年兩會後,“碳中和”也成為我國全民關注的熱點。4月11日,氣候經濟與未來投資趨勢暨比爾·蓋茨新書分享會召開。
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在會上表示,從目前來看,主流的觀點認為,全球正在面臨氣候變暖的持續的壓力和趨勢,而且温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導致氣候變化最主要的因素。氣候變化給地球帶來的影響,包括氣候變暖導致南極、北極的冰的面積在不斷地縮小、融化,導致海平面在上升,而且這種融化給全球極端氣候的產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包括颶風、洪水、乾旱、沙塵暴等,這些實際上對我們當代人的生產和生活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有些是災害性的影響,損失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毫無疑問,這會影響子孫後代,影響國家未來的發展,所以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是完全聯繫在一起的一個話題。
“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時間短、壓力大,因此要付出巨大努力,給技術創新提出命題和挑戰。”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政在會上稱,我們中國還處在工業化、城鎮化、機動化的過程中,我們的能源使用還是在增加,減碳的難度很大。
儘管面臨着發展壓力,中信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楊帆表示,碳達峯、碳中和背景下藴含着很多投資機會。這些投資機會可以分為電力清潔化、綠氫和傳統工業減排這三類。第一,光伏風電裝機長期高確定性增長,助力電力生產的清潔化。火電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碳排放來源,佔比接近40%,因此電力行業脱碳是實現碳中和的核心一步。
她指出,未來光伏和風電將是潛力最大的兩種能源,2021年光伏和風電已經進入平價元年,而且未來存在30%-50%的成本下降空間。光伏和風電的缺點是發電不穩定,因此需要配合儲能調峯裝置以降低對於電網的衝擊。目前廣泛應用的抽水儲能技術受自然資源限制,未來10年鋰電儲能設施有望迎來黃金期。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子姣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