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定期報告披露期,除了關注業績變動外,機構動態,尤其是社保基金和QFII的動態,同樣受到投資者關注。雖説一季報披露還不多,但機構之間的分歧還是能明顯感受到的,比如被趙詣、劉格菘等瘋狂賣出的通威股份,社保基金則新進了前十大;而社保和QFII明顯減持的萬華化學,又被傅鵬博猛加倉。而QFII猛減持的東方雨虹,又被朱少醒猛增持。
社保拋週期股
青睞光伏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止4月16日收盤,已披露一季報的123家公司中,有14家公司出現社保基金身影,其中5家被社保基金減持,2家被增持,3家新進前十,餘下的4家持股量不變。
就目前來看,近來大火的週期股反倒不受社保基金待見,因為被社保減持的5家公司可以説都是週期股,包括化工股萬華化學和新洋豐、主營水泥的天山股份、主營環境修復和固廢處理的高能環境以及主營日用百貨的天虹股份。
而屬於新經濟範疇的光伏龍頭通威股份則頗受社保青睞,社保最新持股達3489萬股,為通威股份新進前十大流通股東。
QFII週期和成長通吃
至於QFII,目前有16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中出現QFII的身影,其中3家被增持、5家被減持,另外8家是新進前十。
和社保基金略有不同的是,QFII倒沒有一邊倒的拋售週期股的現象,比如其一邊瘋狂賣出東方雨虹的同時,也在一邊瘋狂買入迴天新材。
再比如,一季度QFII新進前十大流通股的8家公司,既有像海洋王、四會富仕、藥易購和佳創視訊這樣的成長股,也有高能環境、巨星農牧、捷強裝備這樣的週期股。
社保基金和QFII持股現分歧
雖説出現社保基金和QFII身影的個股量還並不太多,但除了上述這種整體持股思路有分歧外,對於那些同時持有的個股,分歧也是很明顯的。
比如安琪酵母,一季度QFII是加倉了295萬股,而社保基金卻保持倉位不動;再比如高能環境,一季度QFII是新進前十大流通股的,而社保基金卻是大幅減持1562萬股。當然了,另一家同時持有的萬華化學,倒是被社保基金和QFII同時減了倉。
社保基金和公募基金有分歧
進一步來看,從現有的數據看,不僅是社保基金和QFII有分歧,而且社保基金和公募基金,以及QFII和公募基金之間也是分歧明顯的。
先看社保基金和公募基金,就目前來看,至少對通威股份、萬華化學、春風動力和高能環境等公司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
在一季度,社保基金新進通威股份前十大流通股,最新持股市值為11.42億元,持股3489萬股。而廣發的劉格菘以及農銀匯理的趙詣卻在一季度瘋狂賣出通威股份。尤其是劉格菘,通威股份2020年報顯示,其管理的4只基金位列前十大流通股東,合計持倉1.63億股,但最新的一季報顯示,4只基金悉數退出通威股份的前十大流通股。
此外,社保基金減倉的萬華化學和高能環境正被睿遠的傅鵬博積極加倉。尤其是萬華化學,傅鵬博一季度增持約839萬股,耗資約10個億。還有春風動力,一季度社保基金新進其前十大流通股,但工銀瑞信的袁芳以及南方基金的駱帥卻在一季度猛減持。
QFII和公募基金也有分歧
再看QFII和公募基金,至少在萬華化學、健帆生物、東方雨虹上出現了分歧。和上述一樣,傅鵬博積極加倉的萬華化學,也被QFII明顯減持。
至於健帆生物,一季度QFII減持了31萬股。但劉格菘卻在大手筆加倉,一季度加倉了214.54萬股,約合1.7億元。
還有東方雨虹,一季度QFII瘋狂減持3775萬股。但富國基金的朱少醒卻在一季度大幅加倉了638.5萬股,加倉金額約7.7億元。而傅鵬博對東方雨虹更多是波段操作,其一邊拿出3億資金參與東方雨虹的定增,也在一季度減持了東方雨虹1927萬股。
調整要持續到三季度甚至年底?
實話説,機構當前出現的持倉分化現象並不是很難理解,春節過後,白馬股馬失前蹄,至今也沒有扭轉頹勢。另一邊的被按在地上摩擦好久的中小盤卻迎來的久違的集體狂歡。而很多業內人士也產生了分歧,有人認為週期股的繁榮來了,也有人認為,白馬股依然是A股的核心資產。
東方港灣的但斌近日表示,近期大白馬接連殺跌,主要原因是部分公司估值偏高。而從長期看,但斌依然看好消費、平台類互聯網企業、高端製造、醫藥、教育這五類行業。尤其對於白酒行業,但斌認為依然還有表現空間。
而興證策略王德倫認為,當前中小盤股的性價比更高。王德倫表示,由於2020年業績受到較大沖擊,2020年流動性寬鬆+市場風格偏向核心資產,滬深300指數大幅上漲,當前滬深300市盈率歷史分位數為86%,較2019年末的40%提升較多,需要一段時間用業績消化估值。中證500當前PE歷史分位為32%,而業績增長預計相對較高,性價比相對突出。
不管是繼續擁抱白馬,還是買中小盤,就年內短期來看,不少業內人士均表達了“困難”。前有安信首席陳果的“懷牛心帶熊膽”,現有但斌表示的這次調整有可能會持續到三季度或者年底。
相關報道:
加倉還是減倉茅台?海外基金糾結 股民看懵:各種茅輪流被殺怕不怕?
基金抱團股最新動向來了!頂流基金經理現分歧
(文章來源:東方財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