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拒絕加入RCEP後,推出一個2萬億盧比項目,準備效仿中國模式

談了8年多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終於在11月15日正式簽署,15個成員國分別為東盟10國再加上中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原本計劃加入的印度在去年選擇退出,一度令協議擱置。

在這一年時間裏,各成員國紛紛向印度拋出橄欖枝,希望其能回心轉意,甚至還在協議中特地為印度開了後門,允許其隨時加入。但莫迪這次似乎是鐵了心要自絕於亞洲,自絕於世界潮流。與此同時,他還對內公佈了一項堪稱賭博式的舉措,計劃在未來5年內耗資2萬億盧比推行與生產掛鈎的激勵措施(PLI)。然而,這個看似非常務實的政策卻遭到了國內的質疑。

印度拒絕加入RCEP後,推出一個2萬億盧比項目,準備效仿中國模式
《印度時報》在15日當天發表評論文章《印度不是中國,複製其產業、貿易政策會招致制裁》的文章,非常直接的點名批評莫迪想要效仿中國模式的做法行不通。按照莫迪的計劃,這項耗資約佔印度每年三分之一軍費的龐大項目,適用於11個行業中承諾投資和大規模增產的公司。這意味着,印度試圖複製中國的“產業政策”,打造屬於印度版的產業革命。

之所以不看好該刺激計劃能夠達到預想目標,《印度時報》結合了兩方面原因。其一是歷史因素,尼赫魯和甘地都曾在上世紀嘗試過“自給自足”,但結果卻是災難性的。其國內真正具備競爭力的公司往往眼光非常短淺,將主要目標放在如何獲得政府補貼而非產品質量本身,這使得其根本不具備同國外產品競爭的能力,説白了,就是印度長期採取貿易保護政策,導致國內缺乏良性的競爭土壤。

印度拒絕加入RCEP後,推出一個2萬億盧比項目,準備效仿中國模式
這一現象在近年來表現得非常突出,中國製造之所以能迅速佔領印度市場,就在於我國企業在過去幾十年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幾乎打敗了全球所有同類商品,而印度現如今大規模驅趕中企,抵制中國製造,為國內市場騰出空間,可以説是在走尼赫魯和甘地的老路。

其二則是現實因素,正如《印度時報》所説的那樣,印度不是中國,想要簡單地複製其產業和貿易政策,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招致制裁。相比較來看,幾個必要的客觀條件中,除了有13億人的市場和廉價勞動力以外,印度幾乎在其它所有條件中都不具備複製中國模式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基礎設施以及遠景規劃上。

印度拒絕加入RCEP後,推出一個2萬億盧比項目,準備效仿中國模式
中國的土地徵用既便宜又快速,而這在印度耗時且昂貴;中國發達的電力網絡為生產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而印度的電力成本屬於世界上最高的之一;中國的基礎設施和運輸成本極具競爭力,印度基礎設施糟糕,還停留在中國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遠景規劃上,中國可以沿着一條正確道路持續走下去,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達成一個目標。印度卻因為選舉制度的原因很難保證認定一個目標10年以上而不發生變動。

總體來説,莫迪之所以選擇不加入RCEP,而推行自力更生的國內刺激計劃,既有他個人的遠大抱負,也有現實的無奈,他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比貿易自由化更為關切的高失業率與貧困等內政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8 字。

轉載請註明: 印度拒絕加入RCEP後,推出一個2萬億盧比項目,準備效仿中國模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