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堅定不移對外開放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

中國日報5月29日電(記者 潘夢琪)面對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某些國家企圖推動與中國經濟脱鈎的政策,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越來越複雜。專家表示,面對外部環境變化,中國更應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參與國際循環,應“另闢蹊徑”。他説:“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 國際循環都是由歐美髮達國家主導的循環。發達國家憑藉技術、資金和管理優勢,向發展中國家派發訂單。發展中國家在自己的低成本優勢的基礎上進行加工生產,再把所生產的消費品出口到發達國家。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深度地參與了這個循環體系。但這個循環體系正在面臨動力不足的困境,發展中國家在這個循環體系中也處於從屬的不利地位。”

顧清揚表示,目前,國際上的反全球化浪潮和脱鈎論調愈演愈烈,全球循環系統會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從經濟效率和經濟安全相平衡的角度去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體系,有利於分散戰略風險和保持長期平穩發展。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一條開闢東西流向的新的國際循環,它既將過去受到忽視的發展中國家包括進來,也以開放的平台包容歐洲等發達國家的參與,比南北流向的全球循環更加具有包容性,”顧清揚表示,他説,儘管單個發展中國家或新興經濟體在經濟水平、消費能力、科技實力等方面還不是很強,但整體的能力是巨大的,加強與這些國家的合作,是中國參與國際循環的新渠道。

以“一帶一路”為基礎的新的東西流向的全球循環體系,並不排斥原有的南北流向的循環,而是對原有體系的補充,顧清揚説。通過這兩種互補的循環體系,中國可以同時加強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聯繫,將中國的發展與整個世界的發展緊密地聯繫起來,為全球化注入新的動力。“中國正在推動的新的西部發展戰略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都可以成為參與國際循環的重要平台。”

顧清揚補充道,在當前全球化受到地緣政治嚴重干擾的情況下,全球範圍內的循環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開闢國際區域範圍內的合作就顯得特別重要。例如,中國可以和東北亞和東南亞合作,形成緊密的區域產業和供應鏈整合。東亞是全球經濟的重心,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利於鏈接東北亞和東南亞建立區域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東盟10 3的合作框架以及國際陸海新通道建設,都可以成為促進國際區域循環的重要平台。

“中國目前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已經佔據中心的位置,圍繞產業鏈所形成的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體系是全球最為完整的,由此形成了強大的企業生態系統, 集產業配套、融資、生產性服務、開放性研發和高素質勞動力供給於一體,能夠為商業活動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這是吸引跨國公司最強的磁性和粘合劑,”顧清揚説。

而他表示中國目前的短板是生產和供應鏈的高端環節薄弱。“未來可以通過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彌補這個缺陷。另外,中國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興基礎設施建設,也會為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建設提供重要的支撐。”

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將會面臨長期的嚴峻挑戰,中國不得不更加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謀發展,顧清揚稱。“建立國內國際雙循環是一項長期的戰略,相應的制度建設和改革措施必須先期進行。加快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加大開放力度和採用國際最佳實踐,按照國際最高標準打造營商環境,為國企、民企和國際企業提供平等競爭的環境。長期來看,中國的發展最終取決於內部體制機制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9 字。

轉載請註明: 專家:堅定不移對外開放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