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東北亞區域合作成為捍衞經濟全球化、引領合作多邊化、區域一體化的風向標。疫情前場,東北亞各國演繹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共克時艱、團結抗疫的場景。疫情中場,隨着全球疫情持續擴散,圍繞疫情起源等問題雜音泛起,不僅加大了全球有效抗疫的成本和難度,也激活了東北亞的零和思維和地緣風險。一度看到曙光的中日韓自貿合作、受到熱議的東北亞經濟圈設想等,再度因日韓矛盾步步升級、日式機會主義上升、中日韓安保認知差異、民眾之間好感度下降等負面因素而放慢了腳步,也引起人們對後疫情下東北亞區域合作會不會荒腔走板的擔憂。
從近期東北亞地緣及安全局勢、區域內矛盾陡增、產業及供應鏈受阻、域外勢力介入加大等現實看,上述憂慮似有一定依據。但從前瞻後疫情乃至未來東北亞區域合作的信心、潛力及基本格局看,這種擔憂又似乎淪於短視。
因為從東北亞區域合作40多年的歷程看,曲折前行是常態,求同存異是動態,渴望穩定是恆態。
即使有着揮之難去的歷史宿怨以及區域合作中一些亟待克服的現實矛盾,但東北亞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依然鮮明,民眾嚮往繁榮與富庶的訴求依然強烈,政府追求民生和福祉進步的初心不改。當務之急,東北亞各國需要拿出勇氣和智慧,穩定區域內相互理解與共存發展的基本盤,以域內問題儘量域內協商解決的換位思考,維持區域合作來之不易的向好走勢,深度挖掘適應後疫情的合作潛力。
前瞻後疫情的演變趨勢,複雜多變的表象下藴藏着隨時破繭而出的新機遇。以堅持合作應對後疫情下的潛在變化,東北亞區域至少可從三方面摸索新的融合和創新發展路徑。
一是以新交往模式的變革引領全球區域交流合作新風尚。疫情帶來社交距離、居家工作、遠程辦公、非接觸銷售等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東北亞的中日韓成為倡導並引領新生活方式、推進防控常態化工作模式乃至將其融入區域合作的試水者和成功者,也為東北亞引領後疫情下的全球區域合作與人文交流的新風尚樹立了新的示範。
二是以特色數字經濟創造非接觸式發展新商機與新模式。疫情帶來的另一個趨勢性變化,就是消費由密集人羣定位向以非接觸式線上銷售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指向推移,中韓成為疫情下數字科技服務區域合作的領軍者,也為東北亞區域放大IT普及面、推進建設數字東北亞帶來新的合作活力與商機。
三是以多元化共享經濟推動形成東北亞區域經濟大循環。隨着構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低碳社會理念深入人心,共享經濟有望成為後疫情下東北亞區域合作新的起爆劑和增長點。除共享單車、汽車、資金、空間等區域內既有共享模式外,居家和遠程辦公將帶來跨境人才共享需求的直線上升,非接觸和線上授課普及將催生教育共享的無國界化,娛樂及旅遊的個性化和小眾化趨勢將使跨境時間共享成為可能。這些多元化共享經濟一方面可以推動東北亞構建區域經濟內循環,還將從人才培養、教育平移、知識更新層面提升區域整體民眾素質,有助於塑造東北亞新的競爭力和軟實力。
眼下,一些域內國家在外交與博弈、經濟與安全、利益與訴求等考量上尚存糾結,追求某種趨利平衡本可理解,但也不應因此忽視本國乃至區域民眾求和平、求發展、求繁榮的大勢所趨,更應共同為推進東北亞區域合作行穩致遠做出放大友好、彌合分歧、相向而行、同力協契的努力。(作者笪志剛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