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從0到8914億,華為成功的關鍵點裏,“複製老闆”首當其衝

演講:華為全球招聘前負責人、深圳百森智投創始人 冉濤

整理:中外管理 任慧媛

責任編輯:辛國奇

3月31日,華為披露了2020年全年財報:2020年,華為銷售收入89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8%;淨利潤6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

儘管在美國持續制裁下,華為的淨利潤及三大業務業績增速明顯放緩,但依然交出了一份增長的年報。正如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在業績發佈會上總結:這一年,我們不畏艱難,依然堅持以創新的ICT(信息與通信)技術持續為客户創造價值,全年經營業績基本達到預期。

從0到8914億,如今,最應該向華為學習的恐怕就是隱形冠軍企業了。因為,華為曾經一度就是一個隱形冠軍,隨後變成顯性冠軍,最終演化為生態冠軍。

2021年3月27日,由《中外管理》主辦的第29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在北京盛大開啓,主題為:2021• 雙循環時代的“核”引擎。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在演講中表示,中國的產業體系還有很多薄弱環節,很像瑞士奶酪,整塊奶酪看上去很美,味道也很好,但是中間有窟窿眼兒,有一些漏洞,需要依靠大量的隱形冠軍企業補上。

而華為在1987年用2萬元起家,正是像隱形冠軍企業一樣信奉長期主義,圍繞着長期的勝利去構建其核心能力、核心團隊,所以在34年之後的今天,我們才看到了發展成大型商業航母的華為。

在第29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主題平行論壇上,華為全球招聘前負責人、深圳百森智投創始人冉濤以“擊穿中國隱形冠軍的天花板”為主題做了詳細分享,並深度剖析了華為從0到8000億的成長秘密。

以下是冉濤演講全文精編:

33年從0到8914億,華為成功的關鍵點裏,“複製老闆”首當其衝

華為全球招聘前負責人、深圳百森智投創始人 冉濤

華為突破10億的三個關鍵點:“複製老闆”首當其衝

華為也是一家從0開始的企業,從0到突破1個億,依靠的就是掌舵人的優秀能力,要知道企業家是極為稀缺的。從1個億到10個億,華為僅僅用了短短三年時間。

但是特別多的中小企業,在“幾個億”的階段徘徊了非常多的時間。這種企業的最大的特點是:除了老闆之外沒有能人,或者其他人沒辦法跟老闆在同一個頻道上——其實這就是突破10個億非常大的一個門檻。因此,突破10億的第一個關鍵點就在於複製老闆,所謂複製老闆就是在某些方面找到比老闆還強的人。

任正非先生其實是一個招人的高手,華為現任輪值董事長郭平,1988年加入華為,前董事長孫亞芳,華為首席科學家鄭寶用,無線功臣李一男,早期的華為就已羣星璀璨。在那個時代他們構建起了這樣一個高度,這其實就是在複製老闆。

所以雷軍在創立小米的時候就講了一句話,要拿出70%的時間來找人,人找不對,怎麼可能有後面的發展呢?小米是近些年來最快突破10個億到1000個億的企業,華為突破1000億用了20年,小米只用了10年。所以,真正找到高階的複製老闆的豪華團隊,對於突破至關重要。

第二個關鍵要素,極致產品。我們把這個階段叫做產品紅利階段。其實這裏面有一個背景,過去我們是一個短缺經濟的時代,所以那時候不管好不好,只要把產品造出來就行了。經歷過快速發展之後,我們就面臨着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東西不好,想賣卻賣不動怎麼辦?

就只好打價格戰,而這種價格戰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就是越打價格戰,越沒有利潤,越沒有利潤,越沒辦法投入技術,沒有辦法投入技術,就沒有辦法打造好產品,繼而進入到一個死循環的狀態,直到最後出局。

近幾年,大家才開始説產品紅利,其實這一點特別重要。華為在1987年成立,1988年就開始嘗試開發新的產品,到1994年推出了第一款萬門交換機,解決了華為的生存問題

是華為有意為之還是市場被動選擇呢?我覺得這裏面有一些運氣的成分,因為在通信行業裏,你做的不夠好,是沒有人買的,這跟降價沒有任何關係。後來華為能夠突出重圍,能夠獲得快速成功,就因為其產品是西方公司同類產品價格的1/10,但是性能差不多,後來的快速發展也是這條路線。所以在這個產品紅利階段,華為在這個特殊的行業裏驗證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技術研發上投入,打造好的產品。

第三個關鍵要素,農村包圍城市。很多企業在突破0到1億之後,在1億到10億這個階段就會面臨一個問題:想要發展,如果跟巨頭正面進行碰撞,但沒有一個鞏固的後方是很難的。所以農村包圍城市意味着先有一個鞏固的後方,積蓄力量以後再去發展,避敵鋒芒,集中優勢兵力,這就是市場的策略。

發揮管理紅利:從團隊成功到組織成功

企業突破10億之後,第三個階段就是要突破百億,但光靠一個優秀的團隊不行,還需要一套從團隊成功到組織成功的方法論。這個階段,在華為成長的歷史中是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實當走過第二階段,有了一堆“複製老闆”之後,會發現市場很牛,技術研發也很牛,誰也不聽誰的,經常會進入到所謂的市場與技術之爭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聯想的倪光南和柳傳志之爭,是聽技術的還是聽市場的?最後不得不通過一個人的退出才實現了一種聲音。

其實那個時候的華為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通過1996年市場幹部大辭職,1997年搞《華為基本法》,但是本質上到底該怎麼辦沒有定論。之後,任正非先生去美國考察,IBM送給了華為一劑良藥:別聽市場的,也別聽技術的,聽客户的。這才有了1998年華為開啓的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化管理,從團隊的成功跨越到組織的成功。

如此多的中國企業中,目前沒有一家像華為,嚴格按照西方管理體系執行、但是底層骨子裏又是深受中華文明影響的中國人,所以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融合在一起,解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從團隊成功到組織成功。

第三個階段叫做管理紅利階段,一系列的管理紅利構建起了基於流程,而不是基於人的管理體系。一個公司的發展,如果把寶押在一兩個人身上,就會遇到巨大的危機。

2001年,華為也遭遇過互聯網泡沫,當時華為的常務副總裁李一南帶走了100多位研發的幹部,在北京創立了“港灣”。如果華為是一個普通的公司,沒有做提前的準備,那麼這家以技術見長的公司只有一條路,就是倒閉。但是華為恰恰並沒有倒閉,反而最後在2006年收購了“港灣”。

這個歷程證明了什麼?其實就是不依賴於人的管理體系,所以當一個體系構建起不怕“張三李四”離開的流程、規範,才能構建起一個穩固的企業。華為內部有一句話:除了任老闆其他人誰都可以走。但是,不依賴於人的前提,是先選拔優秀的人。

人才培養:選狼崽,而不是羊羔

華為能夠快速在國際市場打開缺口,特別是在2005年到2008年期間,用三年時間在100多個國家獲得了成功,其實這個背後就是人才紅利。100多個國家要想打開市場,得有100多個可以勝任的總經理,還得有300個候補的總經理,有如此強大的領袖團隊,才能構建起快速複製的模式。所以這個階段,華為強大的人才儲備發揮了真正的作用。真正的人才其實要基於自身的培養,華為發展這麼多年,各級組織的正職幹部都是自己培養的,這是很難做到的一點。

但是為何有相當多的隱形冠軍企業,寧可支付高於市場行情兩倍的工資,也不願培養人?

這種情況通常有兩個原因,要麼是培養對象最終依然難當大任,要麼是人剛出山,就被同行挖了牆角。那麼,到底什麼特徵的一羣人,在公司每一次切換賽道的時候,依然是這個組織的強力人才?這便要探尋人才的紅利,早在產品紅利階段,隱形冠軍企業就要解決兩個關鍵點:選好人,分好錢。

華為在分錢這件事上,把握的度是什麼?一定是通過奮鬥,有了貢獻,才拿到你該拿的部分。華為有5項素質測評,並藉此作為人才選拔的標準,選的都是些“狼崽”,給錢多了自然也就變成了“頭狼”。但如果企業一開始選的是羊羔,最終就會出現一種可怕的現象——錢上去了,能力沒上去。

33年從0到8914億,華為成功的關鍵點裏,“複製老闆”首當其衝

聚焦,再做到極致

最後一個階段,我稱其為戰略紅利階段。2011年,華為發佈“雲管端”戰略,至今已有10年。華為的戰略有兩大要點:第一,戰略等於聚焦,華為今天的成功,得益於在某一個細分領域裏將其做到極致;第二,是如何花錢。

中國年營收1000億以上的企業,有幾家企業不搞房地產,不搞金融?華為當年也面臨過這種誘惑,但任總最後拍板説“我們不幹”,此後就是專注搞技術。

華為新員工入職,公司首先會告訴他們,“板凳要坐10年冷”,一定要耐得住寂寞,這就像德國和日本的隱形冠軍企業所推崇的工匠精神,講究的是十年磨一劍。

再反觀部分國內企業,其實不缺那麼多“官位”,我們缺的是真正的行業專家。所以從CT到IT,華為還是在跟計算機打交道,在跟硬件打交道,在跟通信打交道,始終在自己的核心能力上做加法。

以華為發力終端手機為例,決意放棄代工後,它將自己在通信領域所積累的大量專利和研發資源傾注於此,最終,Mate7手機熱賣500萬部,徹底終結了中國手機止步於3000元的屈辱歷史。此後,在終端的如魚得水,使得華為的營收以將近每年1000億人民幣的速度持續增長。

這背後所依託的底層邏輯正是以客户為中心,誰是我們的客户,他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得到反饋後,開始竭力打造精品。

華為營業收入以千億級別增長,手機功不可沒。那麼這個過程中到底做對了什麼?華為P系列和V系列的成功,就是得益於拿下了“女人和孩子”。

女性消費者是怎麼拿下的?通過照相功能。華為在做P9時與徠卡合作,照相功能一舉成為行業標杆,待到做P30的時候,這款產品更是蜕變為“一部能拍月亮的手機”。當把某一項功能做到極致的時候,一個產品的特性就立竿見影了。

而做消費品最怕什麼——年輕人不要的東西都走不遠。創立榮耀手機時,當時做了一個降維,友商售價9000元的遊戲手機,榮耀同樣性能的產品只賣2000元。

這就是伴隨技術積累,所形成的碾壓優勢。未來,即使芯片賣完了,華為還能收專利費,你不讓我搞硬件,我就賣專利,這是典型的“蛇打7寸”。我們知道,美國打壓中國企業,很大程度源於我們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夠。如今,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由此可以看出,在商業社會,好賺錢的生意最不好做,因為你永遠是在微笑曲線的底部。比如餐飲行業,看似找個門面,支口鍋就能幹活,但其實中國餐飲業的平均壽命只有3.5個月。與之相對應,高科技產品最不好做,但一旦做出來,就具有長期價值。

華為成功的邏輯:要麼不做,要麼就做最優秀的!

前面説了,戰略紅利的第二大要點,是如何花錢。

我一直講,戰略不是解決怎麼掙錢,而是要解決怎麼花錢的問題。2014年,華為Mate 7手機大賣,但此前兩年時間裏,華為無任何終端產品推出,但同時要養1萬名研發工程師,可以想象,一個月的成本是多少?

1996年,華為要進入趁勢而起的階段,在這一年投入了上一年利潤的一半,拿出了兩個億去參加了當年的北京通信展。參展到底是要一個展台還是要一個展位?

肯定是要展台,要麼不做要麼就做最優秀的!這就是華為成功的邏輯。既然你要參展,目的就是讓準客户知道你,所以這時候不要去考慮錢的問題,一定要把它做好,而不是省錢。

當你在這方面省了錢,效果卻沒有達到,這是真正拖死很多企業的要害。這就是華為,要麼不花錢、精打細算,要麼就把錢花在刀刃上,看準了就砸,砸下去就要砸出效果。而對戰略的精準投入,也是一名領袖能否帶領一家企業突破成長天花板的關鍵所在。

還有,對於管理這件事情,大家會很猶豫,花那麼多錢幹什麼?到底能不能花出效果來?當年,華為拿出上一年的全部利潤——10個億去幹了什麼?從IBM引入了IPD流程,這件事情放到今天都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任正非的豪賭到底賭對什麼?

我認為,第一,請對了老師,IBM是做過類似事情的,經歷過不斷的迭代起伏,而不是隻做培訓的理論派。第二,做到極致,對結果負責。第三步做到了削足適履,不換腦子就換人,目的就是要學到管理的精髓。

企業到底能不能擊穿自己的天花板,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一家企業能夠在合適的轉折時期進行戰略性投入。當你具備了戰略能力,就能擊穿。如果只是蜻蜓點水的力量,是不可能實現發展的。

企業到底能跟華為學什麼?第一,要學精髓,不要學形式,拿了一堆模板的報表去做,是做不出華為的。第二,不同階段,要解決不同階段的問題。第三,華為最根本的關鍵經驗就是人的問題,而企業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

 (本文根據現場速記精編,未經本人審閲)

第四屆“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火熱報名中!(報名時間延長至2021年4月30日)

《中外管理》攜手陳曉紅院士、王忠明會長、周放生會長、陳春花院長、吳春波教授、吳曉波教授、美國李平教授、日本坂本光司會長、日本後藤俊夫教授、德國布洛克教授等18位國內外權威隱形冠軍研究者、知名學者以及行業專家,圍繞市場地位、盈利能力、技術實力、人才效能等價值維度,進而聯合海爾、方太、長城、吉利、三一、喜臨門等重要行業鏈主龍頭及各地方政府、高科技園區,在國內各細分市場領域,尋找和評選出獨佔鰲頭的新一屆“中國造隱形冠軍”企業,和新一屆蓄勢待發的“時代匠人”企業!

“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由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管理專業傳媒級服務平台品牌:《中外管理》倡議發起,作為國內唯一一項具有國際專業背景及水平的中小企業非政府評選,“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與國家工信部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申報工作,彼此呼應、相輔相成。在堅持不收取任何參評費用的同時,“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獨具特色地追求:國際化、賦能化、顯性化。

“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發起人、中外管理傳媒社長楊光提出:“如果中國真的想要實現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擁有一大批隱形冠軍企業,就擁有了根基。如果中國真想獲得工匠精神的迴歸,擁有了一大批隱形冠軍,就擁有了搖籃。數字化時代永遠不缺眾星捧月的獨角獸,但現代化中國永遠需要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

中外管理出品《“中國造隱形冠軍”的9個傳奇》出爐熱賣中!這是首部展現中國隱形冠軍企業發展歷史、成長理念、管理之道的圖書。9家和而不同、各具個性的“中國造隱形冠軍”得主,通過“故事+哲理”模式,逐一走上前台,現身説法,鮮活談經,娓娓告訴我們:他們在專精特新方向上,得以雄冠華夏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他們在紅海滔天中,能夠脱穎而出的真正精髓是什麼?他們在全球競爭下,擔起進口替代的真正法寶是什麼?他們在產業鏈條中,獲得共生共贏的真正格局是什麼?以及他們在烏卡難測時代裏,破解固步自封的真正活力又是什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712 字。

轉載請註明: 33年從0到8914億,華為成功的關鍵點裏,“複製老闆”首當其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