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90後”變“韭零後”,大數據告訴你誰是基民主力軍?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財經

近日,市場連續調整,基金也不斷地登上熱搜榜。在吐槽中,有投資者躺倒,有投資者加倉,有投資者認虧贖回,甚至一波基金人已虧到毫無波瀾。

近期來看,股市顏色普遍對眼睛好,“90後”變“韭零後”;股市變女神節打折最狠的地方;基金圈變詩詞大會,“輸逝”“理白”“杜負”“白交易”雨後春筍般出現……

90後吐槽得再多,買基金最多的人羣也不是90後!還有一個年齡段羣體飽受着基金的摧殘蹂躪,他們都是誰呢?熱衷投資基金的這羣人具體都是啥面貌呢?

年齡方面,截至2019年底場外投資者基本情況數據顯示,我國公募基金場外自然人投資者賬户數為6.0675億,30歲以下的青年投資者,佔比28%;30—45歲中青年投資羣體是主力,佔比達到40%;45—60歲的中年投資者佔比24%。

所以,90後基民多隻是看起來多,他們吵吵鬧鬧聲勢浩大;然而還有一羣“老人”堅守在基金圈裏浮沉,不崩潰,不反悔,不動聲色,默默地守着潮起潮落,重複最艱難的決定,留下最美的回憶。

此外,自然投資者的性別比例很均衡,男性佔51%,女性佔49%。

而在學歷方面,超一半的投資者擁有大專以上的學歷,其中本科佔比最重為26%,碩士、博士分別佔比為3%、1%。隨着認知的提高,高知人羣不單純的把錢存在銀行獲取利息,而是多元化投資理財,探索更多的方式實現財富的增值,讓金錢為自己“打工”。從工作性質來看,近5成投資者從事與金融有關工作或在學校接受過金融知識教育。

那麼,説到這裏,入基金的人們到底都是普通百姓還是有錢人呢?

收入方面數據顯示,60%以上自然投資者年收入超十萬,其中年收入5萬以下的自然投資者佔比8.7%。27.3%的個人投資者收入水平在5-10萬元之間;55.4%的個人投資者的税後年收入在10-50萬之間;7.5%的個人投資者税後年收入在50-300萬;300萬以上的個人投資者佔比0.8%。

可見,特別窮和特別富裕的人都不會選擇基金理財,月薪9000左右的人是最喜歡投資基金市場的,過半投資者年收入10-50萬。

2021年,不管是“韭零後”還是“杜負”,工作已經很艱難了,吃瓜也不負基金毀心情,今年就屬韭菜漲勢最猛了,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