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這一主題幾乎貫穿了全國政協委員、江南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胡可一的14年履職生涯。從最早的“專注船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到“扶持內河LNG綠動力船的開發應用”,再到“推進區域排放標準升級”,他以船舶行業為原點,向外發散思維,最終形成一篇篇專業度強、“跨前一步”的提案。
今年全國兩會上,他繼續為航運話題“加碼”,擬遞交《關於聚焦碳中和目標、推進航運能源轉型頂層設計的建議》。希望從產業鏈和能源鏈的角度減少碳排放量,推動中國完成“碳中和”目標。
“完美主義”寫提案,14年“老委員”心中有杆“秤”
去年全國兩會上,胡可一遞交了《關於改進專利審查制度的提案》,建議從國家、專利審核的系統性、法規制訂層面對我國船舶工業的船型開發、技術創新進行扶持與保護,一時間獲得較多關注。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回覆中寫到,未來將繼續關注船舶海工等重點行業技術發展狀況,研究和制定相關審查政策,加強審查隊伍能力建設、提高審查質量。“通過營造良好環境,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全國政協委員,胡可一依舊保持着從熟悉領域建言的習慣——幾乎他所有的提案“有據可依”、“專注自己熟悉擅長的領域”。船海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是他這些年關注的核心內容,接連從技術創新、政策扶持、供給側改革、綠色環保等方面深入鑽研。
相較於“一年一週期”,胡可一撰寫一份提案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從發現熱點、到翻閲資料求證,再到多方調研,往往會用上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斟酌再斟酌,改了又改。曾經在撰寫一份提案時,需要用到一則數據作為作證,可他卻收集到了四個不同的數據來源,胡可一查找國際海事組織的官方資料,反覆核對後選擇了最精確的“答案”。
胡可一一直將老一輩政協委員的教導記在心裏:重視調查研究,謹慎建言獻策。“做自己熟悉的事,並進行自信合理的主觀判斷,才能講透問題的真諦,找到能夠落地解決實招。”其實,去年年中他曾醖釀了一份關於“延續船舶拆舊補政策”的提案,但總覺得有些觀點“少一口氣”。更看重提案含金量的他,立即決定暫緩遞交,直至提案修繕完美。
切合“碳中和”熱點,讓綠色引領未來生活
對於碳中和的關注,去年年底以來持續升温。胡可一今年兩會上擬遞交的提案正是與此相關,通過研發更加綠色環保的船型、限制航速和調整船舶燃料結構來實現減碳目標。
事實上,相較於其它運輸模式,航運業的“碳效率”處於最佳水平。由於海運在國際貿易運輸中的佔比高達85%,該行業實現減排目標仍存在較大挑戰。數據顯示,倘若不提前進行控制,到2050年來自海上運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將比2012年的水平增長超過50%,甚至為全球遏制氣候變化目標帶來挑戰。
其實早在2019年,包括胡可一在內的海事領域專家就已開始尋找減碳方案。憑藉自己多年的研究經驗,胡可一在交流中表示,可以將氨作為零碳排放船舶動力替代燃料,從而實現減碳目標。這也為後續的提案撰寫埋下了“伏筆”。
航運業的減碳轉型,並非一蹴而就。胡可一通過查閲資料、調研並結合自己從事的船型研發工作中發現,現階段缺少對基於產業鏈和能源鏈的頂層設計。為配合國家實現“碳中和”目標,就必須改變航運業現狀、結合國際海事組織關於減碳和減温室氣體的目標,對今後幾個階段進行低碳戰略佈局,為綠色減碳轉型“搭建基石”。
在今年擬遞交的提案中,胡可一建議制訂結構性綠色能源轉型頂層規劃,從而建立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的綠色船舶能源轉型路線圖。而在資金支持方面,他還將建議以專項科研、税費優惠、專項補貼等激勵方式調動參與綠色船舶、替代燃料研發積極性。同時,他還提出可以通過多個新興行業“跨行合作”,在資源共享、技術攻關上更好地為航運業減碳助力。
“人們對於綠色環保的關注更多更廣更‘精細化’,這反映出對於高質量生活的追求。航運業減碳看似離生活很遠,卻又實實在和國家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胡可一説。
作者:佔悦
編輯:周辰
責任編輯:陸益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