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2015年的KK集團,在7月31日晚間向港交所第三次發起衝擊。
公開資料顯示,KK集團是國內一家潮流零售企業,集團運行多品牌戰略,目前旗下主要擁有精緻生活潮流零售品牌“KKV”、美妝潮流零售品牌“THE COLORIST調色師”、全球潮玩文化潮流零售品牌“X11”、進口商品集合店“KK館”。
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KK集團營業收入分別為16.46億元、35.24億元、35.51億元,2022年營收開始止步不前;同期淨利潤分別為-20.17億元、-56.81億元、0.62億元,三年累計虧損76.36億元。
鉅虧之下,紅星資本局注意到,KK集團招股書顯示企業的門店數量也有所下滑。三闖港交所的KK集團,究竟能否順利成為“潮流零售第一股”?
資料配圖 圖據視覺中國
(一)
“網紅”標籤明顯
門店數量不斷下滑
KK集團成立的時間並不長。
官網資料顯示,2015年企業所屬母公司“廣東快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註冊成立,並開設首家“KK館”門店,主要經營零售美妝、零食等進口快消品。
2019年,KK集團開始陸續開拓新品牌,並加速了門店擴張。
2019年5月,企業推出精緻生活潮流零售品牌“KKV”;同年10月,開始嘗試美妝賽道,推出“THE COLORIST”門店;2020年1月,又推出首個全球潮玩文化潮流零售品牌“X11”。
根據更新的招股書數據,截至2023年3月31日,KK集團共有門店690家。其中“KKV”共有387家、“THE COLORIST”共有196家、“X11”有47家、“KK館”有60家。
顯然,目前KK集團主要集中在“THE COLORIST”和“KKV”這兩個品牌上。而要説KK集團的門店特點,“網紅”無疑是它身上最大的標籤。
以旗下品牌“KKV”為例,招股書中提到,企業在選品時非常重視這些商品的美學和實用價值。
此外,還特別強調,企業投入資金用於設計KKV門店的色彩主題和貨架陳列,使得KKV門店成為深受網絡紅人歡迎的打卡地,而這些網紅又會不遺餘力地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分享他們的購物體驗。
來源:招股書
美妝品牌“THE COLORIST”也是如此,比如店面獨特的美妝蛋彩虹牆設計也成功吸引了不少年輕女性前去打卡拍照。
總的來説,KK集團門店特點主要在於寬敞的門店面積、豐富的SKU(庫存量單位)以及別緻的裝修風格,企業再通過網絡社交平台產生裂變式傳播,因此吸引了不少年輕消費者前去打卡、購物。
KK集團想要抓住的,正是當下年輕人追求顏值、社交和個性化的購物需求。
不過,“網紅”標籤明顯的KK集團,近年來門店數量卻開始不斷下滑。
招股書中顯示,2020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三季度,KK集團旗下門店分別為556家、721家、707家、690家。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導致KK集團整體門店數量減少的原因,與加盟商的“出走”密不可分。而這背後,則需要從KK集團與加盟商的種種關係説起。
(二)
紛紛“出走”的加盟商
KK集團前期能夠實現快速擴張,離不來加盟商的助力。
招股書顯示,2019年KK集團門店數為211家時,其中加盟門店有164家,自有門店僅47家。
2020年,門店數增至556家,其中加盟門店達424家,自有門店為132家。這也是加盟店數量達到頂峯之時。
而加盟商能夠快速開店,這也與KK集團的“幫助”有關。
招股書顯示,前期為了吸引加盟商加入,KK集團曾向加盟商提供無擔保並計息的貸款,以為其相關門店的營運(包括有關門店初創、裝飾相關的開支及成本以及其他營運相關開支)提供資金。
貸款給加盟商開店,對於KK集團來説,既避免了自己開店的重資產投入,又可以收取來自加盟商的貸款利息,還可以從加盟門店中獲取收益,可謂是一舉三得。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2月31日以及2021年6月30日,KK集團提供給加盟商的貸款分別為0元、0.35億元、2.72億元、2.58億元。直至2021年6月30日起,KK集團才停止了對加盟商的這項“扶持”計劃。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曾經貸款給加盟商的舉措,也給如今正在謀求上市的KK集團,帶來了一定風險。
根據《貸款通則》第21條及第61條,僅有持牌金融機構可合法從事放貸業務,非金融機構的公司之間的貸款則被禁止。
這意味着,在衝擊IPO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KK集團可能還涉嫌“金融違法”。
KK集團對此則表示,儘管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並未收到任何有關向關聯方提供貸款的申索或處罰通知,KK集團無法保證中國人民銀行未來不會對其處以可能為貸款墊付活動所產生收入(即所收取利息)一至五倍的罰款。
當然,暫不説借貸問題給企業帶來的潛在風險,如今KK集團面臨的真正挑戰,其實是加盟商的紛紛出走。
招股書顯示,KK集團2020年加盟商數達到424家後開始持續下滑,2021年下降至357家,2022年則驟降至114家,今年3月底又在此減少至95家。
來源:招股書、紅星資本局
而據招股書,KK集團與加盟商的合作期限一般是3-12年,也就是説可能是在合同期到期之時,大批加盟商便選擇集中撤離,這或許可以從另一層面窺見門店的經營現狀。
當大批加盟店退出後,KK集團也不得不加速開設自有門店或出資收購加盟店,以此來維繫企業的門店規模。
不過,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今加盟商的批量撤退讓直營門店大幅增加,這也讓曾經的輕資產加盟模式變得越來越重。
這勢必會影響企業此後的擴張速度,同時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帶來更大的挑戰。
(三)
回到“生意”本身
回到KK集團的潮流零售本身,是一個好生意嗎?
首先從成本角度看,據KK集團招股書,其門店所銷售的商品,接近90%都來自第三方品牌。
這就意味着KK集團對於大部分商品並沒有絕對的產品定價權與採購成本的控制權,使得第三方品牌產品毛利率較低。
來源: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2022年KK集團旗下自有品牌產品毛利率為52.3%,第三方品牌毛利率為36.8%,可見自有品牌和第三方品牌的毛利率差異較大。
與此同時,由於KK集團旗下門店面積偏大,SKU數量偏多,這就意味着除了需要支付更多租金費用外,企業對於庫存與管理經營的成本支出也較高。
其次,從復購率看,KK集團搭上了新零售的快車,通過迎合年輕羣體的偏好,吸引了消費注意力與資本注意力。
但正因如此,KK集團也被貼上了前文提到的“網紅”標籤。
這個標籤確實有助於企業前期的迅速走紅,但當代年輕消費羣體注意力易被轉移,消費者在門店拍照打卡後,KK集團又靠什麼來留住這些年輕人?
這些都是KK集團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畢竟線下實體店之路並不好走,如今加盟商的出走讓KK集團只能“靠自己”,而KK集團在渠道以及定位上都不易於控制成本,如果失去了復購率,用户在新鮮感過去後,企業將會面臨最為沉重的一擊。
最後,從市場競爭角度看,國內潮流零售市場集中度並不高。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以GMV計,2022年在國內生活方式消費品潮流零售市場上,KK集團市佔率約為1.9%。
而KK集團的一大競爭對手正是坐擁超5000家門店的名創優品(MNSO.US),同時名創優品在成本控制方面優於KK集團,加盟模式也基本跑通,在迅速擴張下逐漸形成規模效應。
總的來説,作為潮流零售企業,KK集團如今擴張進入瓶頸、加盟模式存疑、行業競爭激烈,未來所面臨的挑戰依舊嚴峻。
小結
三闖港交所的KK集團此次能否成功上市?目前還不得而知。不過透過企業招股書,KK集團在商業模式上的脆弱性,以及企業並沒有完全構建起自己的核心護城河,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紅星新聞記者 劉謐
編輯 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