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因為一家環保企業不符合政府碳捕捉方面的資助標準而放棄2025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引發部分擔憂。2009年,這座北歐城市就因為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而成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標誌。出現這樣的問題自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哥本哈根市市長表示,此次雖然會無法達成2025年碳中和的目標,但是此後幾年該目標仍舊有望實現。
受訪專家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回應,此次哥本哈根的挫折不會影響整個歐盟的低碳發展之路,而今後全球任何地區遇到的能源挫折都無法改變低碳發展的潮流。
丹麥哥本哈根歌劇院風光。圖/ic
哥本哈根暫緩超前目標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市長索菲·安諾生8月22日表示,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致力於碳減排的環保企業阿邁厄島資源中心(Amager Resource Centre,簡稱“ARC”)計劃在哥本哈根建設焚燒處理廠,為此打算申請“碳捕獲和存儲”(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簡稱“CCS”)政府基金。不過按照媒體説法,這家企業由於未滿足股權資本要求而無法申請CCS基金。
索菲·安諾生當天告訴丹麥廣播公司:“到2025年我們還做不到(實現碳中和),這令人非常惱火。我實在難過。”安諾生稱,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致力於碳減排的環保企業阿邁厄島資源中心計劃在哥本哈根建設焚燒處理廠,為此打算申請碳捕獲和存儲政府基金。然而按照媒體説法,這家企業由於未滿足股權資本要求而無法申請這一基金。
據新京報稍早前的報道,阿邁厄島資源中心已建立一個示範工廠,可以捕捉焚燒過程中排出的部分二氧化碳。這家企業計劃2025年建立一個大型工廠,旨在將焚燒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過濾出來。
事實上,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市政府就提出要在2025年前實現碳中和。而實現這一目標,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的時間都是2050年前;北歐的芬蘭是2035年前,瑞典是2045年前;而整個丹麥則是2050年前。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碳中和時間是2060年,而印度宣佈2070年實現碳中和。
有分析認為,就算原本計劃在2025年實現的碳中和被迫推遲幾年,但與全球到本世紀中葉才能實現的目標相比,依舊十分搶眼,不能因為這次小挫折就認為哥本哈根放棄了碳中和的努力。
有限體量不足以影響歐洲
雄心勃勃的哥本哈根為了在2025年實現碳中和,市政府制訂一系列行動計劃,推動實施了發展風能等綠色可再生能源、鼓勵市民選擇綠色出行等50個具體項目,目前該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比 2009 年時減少了80%。
因此,丹麥及首都哥本哈根在碳中和方面都走得非常領先。哥本哈根在 2009 年提出2025 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時,寄希望於可以建設全球第一個“碳中和”城市。該市遭遇挫折的碳捕捉,就是指通過各類技術手段捕捉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壓縮後存儲在地下。資料顯示,ARC承擔丹麥較高比例的垃圾處理工作,此前已經建立了一個示範工廠,捕獲了焚燒爐排放的部分二氧化碳,計劃建立一個更大的工廠,可濾掉排出焚燒爐排放煙霧中所有的二氧化碳。
但是,該項目目前無法獲得資助。哥本哈根市市長表示,他們在2025 年不會達到碳中和,但不代表不會在2026年、2027年或2028年成功實現碳中和。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哥本哈根的面積僅僅97 平方公里,人口不到70萬。而整個丹麥2021年的GDP不到4000億美元。
“丹麥本身是個不大的國家,目前暫緩實現碳中和不會影響(歐洲)整體(碳中和目標)。”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不排除歐洲其他國家也可能暫緩碳中和目標,主因是現在受地緣衝突等影響,歐洲整體基礎能源保供缺口較大,氣價上漲,所以重啓化石能源、放鬆火電管制。但這只是短期局部調整,長期目標不會變,且清潔能源發展速度沒有減慢。
碳中和遇階段性挫折不必驚慌
去年以來,歐洲的能源就備受關注,今年地緣衝突加劇了危機。歐洲天然氣供氣量自6月以來三度被縮減,氣價狂飆。當地時間8月25日,被視為歐洲天然氣價格風向標的荷蘭所有權轉讓中心(TTF)天然氣期貨收盤價格比前一交易日上漲10.02%,達321.41歐元/兆瓦時,繼續創下歷史新高。歐洲電價也在狂奔,德國明年交付的電力價格漲逾1%,達到創紀錄的545歐元/兆瓦時,法國和北歐等地電價也連創新高。
在如此緊張的能源背景下,歐洲任何“風吹草動”都受到關注。今年7月,德國執政聯盟擬修改的一項法律草案中,因為取消了“在2035年之前能源行業實現碳中和”的氣候目標,就被解讀為“德國撤銷了2035年碳中和目標”。
事實上,歐洲為應對這一輪能源危機已經採取多種措施,推遲燃煤發電退役,或者取消對煤炭發電的限制。同時,歐盟碳關税已經在路上,如果沒有意外,2027年將開始實施。
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卓越教授,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張中祥表示:“德國能源,尤其是天然氣依賴俄羅斯。俄烏衝突後歐盟對俄羅斯實行制裁,德國的天然氣供應面臨非常大的壓力。短期增加煤炭和煤電供應,一方面彌補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大幅減少造成的能源短缺,另一方面也有省下一部分天然氣供冬天供暖使用,但中長期只會進一步提高新能源的目標,加快新能源的使用。怎麼可能會因為俄烏衝突導致德國這樣的國家能源低碳轉型倒退呢?事實上,即使德國現在面臨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大幅縮減困境,在尋求短期解決辦法時,比如德國在向卡塔爾等國尋求解決辦法,仍考慮中長期目標對其能源結構的約束,並沒有顯示在低碳能源轉型方面倒退的跡象。”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白華兵 程維妙
編輯 陳莉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