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中國證券報記者張利靜 馬爽)“十一”假期之後,國內大宗商品市場一改9月頹勢,出現大幅反彈。其中,農產品漲勢尤為搶眼。由於海外市場走勢趨穩、國內流動性寬裕,以及經濟復甦提振市場信心,部分機構強烈看多年末的大宗商品行情。
(小標題)大宗商品近期普漲
步入10月,國內大宗商品出現普漲勢頭,部分商品價格創出階段新高,農產品走勢強於工業品。文華財經數據顯示,截至10月14日收盤,10月以來文華商品指數累計上漲3.60%。其中工業品指數累計上漲2.80%,農產品指數累計上漲5.36%。
格林大華期貨金融期貨首席研究員趙曉霞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歷史數據顯示,每次大的危機發生之後,商品都會出現一輪明顯的上漲行情,比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金融危機,本輪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如此。各國央行對應危機需要釋放流動性,寬鬆的流動性進而會推升物價,本輪商品價格上漲也是類似情況。”
“在第四季度,疫情是否再度發酵是左右行情的最重要因素。9月的市場頹勢是對疫情持續發酵的擔憂,但‘十一’假期期間,國內消費數據向好與歐美疫情加劇形成鮮明對比。市場傾向認為,疫情因素對目前的中國經濟影響甚微,這是本輪反彈行情背後的重要驅動力量。”美爾雅期貨研究院分析師王豔紅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小標題)基本面邏輯導演“農強工弱”
相對於工業品期貨而言,近期農產品期貨走勢更為強勁,對此,章睿哲表示,近期農產品期貨上漲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經濟週期和服務業恢復持續利好農產品;二是豬週期回升,提振粕類及上游需求;三是天氣因素提振了農產品的炒作熱情。從工業品角度來看,前期大漲的諸如原油、銅、鋼材等龍頭品種已遇到明顯阻力,整體仍處於震盪區間。
“近期,工業品期貨和農產品期貨走勢都受到了資金推動,但二者背後的運行邏輯不同。工業品與經濟相關度高,而農產品與天氣相關度更高。近期農產品之所以表現更強,主要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屬於災害,經濟受疫情影響還沒有完全恢復,因此與老百姓生活相關的農產品漲幅更大一些。此外,今年是拉尼娜氣候,每當拉尼娜氣候發生時,豆類等農作物通常會有所減產,這也是造成農產品表現更強的原因。”趙曉霞表示。
“疫情年景,世界經濟部分停擺,經濟失速對工業品總需求的傷害最為明顯,因此原油及能源化工品年內表現不佳。”新紀元期貨研究所所長王成強表示,農產品總需求穩定,價格的大趨勢波動往往依賴天氣模式路徑。NOA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0月月報顯示,拉尼娜現象在今年9月期間出現,並有可能(約75%的機會)在北半球持續整個冬季。這種氣候已在威脅當下南美穀物的播種,南美作物產區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歷史數據顯示,拉尼娜年份,往往對應油籽市場的牛市波動。
“三大油脂期貨‘十一’節後出現恢復性上漲,東南亞棕櫚油10月份減產,預計將助力油脂期貨牛市跨年度的延伸。南美大豆生產因拉尼娜帶來較高不確定性,預計將限制本季美豆和粕類調整下跌的空間。”王成強表示。
(小標題)部分機構強烈看多
展望後市,有機構強烈看好年末的大宗商品多頭行情。與此同時,也有分析人士警告,仍需注意歐美疫情等不確定因素。
章睿哲表示,全球宏觀經濟處於上升週期當中,大宗商品下跌空間有限,但也不具備大漲條件,不確定性主要來自歐美疫情仍在惡化。
王豔紅表示,目前的大宗商品上漲行情應以反彈對待。疫情是否二次發酵是貫穿冬季的不確定因素,操作上不要盲目追高。
趙曉霞則對後市大宗商品走勢持偏多觀點,主要是因流動性比較寬鬆。“國內方面,由於疫情防控得力,貨幣環境逐漸回到常態,但預計目前還不會明顯收緊。國外方面,由於疫情反彈,預計收緊也會往後延遲。流動性仍比較充裕,在這種情況下,商品價格向上的概率較大。”
王成強表示,美聯儲的寬鬆貨幣政策、多輪經濟紓困計劃以及“歐佩克+”的歷史性減產計劃,決定了長期大宗商品行情波動的性質。“總需求的恢復將帶來更廣泛的被動去庫存,10月份的波動可能只是一個預演。預計最遲在11月上旬前後,形勢將趨向明朗,大宗商品年末多頭行情可期。”(完)